唐卡、砖雕、香包、剪纸、刺绣、洮砚……甘肃有着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一笔一画、一剪一刀间,传承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的,是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近年来,我省创新发展的“非遗+扶贫”模式,不仅让非遗实现活态化传承,更助力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成为脱贫攻坚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文化力量。 一技在手,利己及人 王新平,是传统制香工艺传承人。依靠这门技艺,王新平从个人作坊到家庭作坊,再到成立临夏市新平制香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年销售额超多万元,不仅自己受益,也带领周边群众脱贫。 “既能照顾到家,又能挣到钱,挺好的。”35岁的章小红已跟着王新平干了14年了,“实行计件制,每月能挣两千六七百元呢。” 不止章小红,自年成立以来,作为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王新平的公司已吸纳73名当地务工人员就地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43人,占比一半以上。 相较而言,作为国家级扶贫就业工坊,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临夏青韵砖雕有限责任公司力度尤甚。 该工坊自年11月挂牌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公司+”模式,突出就业工坊实践性,“以工为主、以学促工、工学结合”,累计吸纳就业人员67人。 这其中,近半数都是曾经的贫困户。从每天60-80元的学徒工,到两三年后每个月元的计件工人,再到月入1.5万元甚至更多的熟练工……在这里就业,收获的不仅是日益丰厚的收入,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 “每个月能拿到元左右。”临夏青韵砖雕公司职工张海林已在这里干了六年,很是知足,“再也不用各处打散工,收入也比以前好,还学了一门手艺。” “工人能挣到钱,企业才能挣到钱。”临夏青韵砖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范祥军不无感慨,政策扶持多了,营商环境好了,产业工人收入和地位高了,临夏砖雕走出来一条生产性保护传承的良性路子。 “非遗+扶贫”是我省文旅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分别为2家、91家,涉及各级传统技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77项,分布在全省11个市州46个县区。 年以来,这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吸纳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 “花样”培训,扶贫扶智 如果说,历史上,非遗是“自生自灭”式发展,那么,新时代,非遗则是在“倍加呵护”下灿烂绽放。 这其中,“花样”培训值得一提。 年12月8日至17日,为进一步推动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促进非遗产品在网络时代的销售,省文旅厅委托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遗学院在临洮县举办“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技能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地的35名雕刻技艺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聚在一起,深入学习网络销售技能。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大雪纷飞……”年12月13日,刚学会拍摄小视频,洮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卢锁忠就迫不及待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