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临夏青年临夏作为丝绸之路南道重要节点,自古商贸物流活跃,上期团团给你介绍的脚户哥,就是重要见证。改革开放之初,临夏商贸物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度走在全国前列,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有过“东有温州,西有河州”的赞誉,今天的团团带你读,我们给你介绍在临夏商贸物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神秘而有趣的职业——牙行。 捏指头谈生意,袖筒里的买卖。临夏坊间,有很多的“牙行”(长期出入市场,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交易,赚取一定的手续费)。看“牙行”们在生意中的一言一行,对外乡人来说,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在临夏市八坊活畜交易市场,在买卖牲畜和其他货物时,买卖双方不说一句话,却亲热地将袖口对准袖口,两只手在袖管里动个不停。原来他们是在捏指头谈生意,一方用手势开价,另一方还价。这种手势还价表示的具体数字是:伸拇指表示一;伸无名指与小指表示二;伸小指、无名指与中指表示三;伸小指、无名指、中指与食指表示四;五指全伸表示五;伸小指与拇指表示六;拇指、食指与中指捏在一起表示七;伸拇指与食指表示八;伸出食指作钩状表示九;出一拳表示十。例如,在节日买羊讨价还价时,卖者首先在袖口内伸出三指,接着再伸出拇指与食指,表示要价三百八十元。据回族老人讲,这种交易方式,简单保密,两个人的事由两个人来交易,不希望更多的人插嘴插手,以免抬价或压价。如果交易不成,双方用眼神表示,心照不宣,另寻他人,正如回族谚语讲的“买卖不成仁义在”。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消除了双方争执和伤害感情,表现出的是一种回族人民文明经商的习俗。这种习俗一般叫“袖简里的买卖”。 “牙客”的来历久远。在8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马尔瓦则的《论中国突厥人与印度》一书中记载了什叶派穆斯林大批进入中国的史实。大约在7世纪80年代,阿拉伯帝国内曾爆发了反抗伍麦叶王朝的武装斗争,反抗主力是什叶派穆斯林,在这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有一批什叶派穆斯林因逃避伍麦叶王朝的逼迫逐渐由西向东迁徙,来到中国北方,学会了当地语言,成为中外贸易最早的“牙行”。 临夏市的牙行存在较早,而且牙行生意兴隆。这从文献中记载的“牙税”(向牙行征收的税)中可以看出,清康熙四十四年,河州年收牙税33.62两。道光三年至咸丰三年(-年),有牙帖(牙行所领凭证称为“牙帖”。持帖经营的牙人不许跨市集、跨品种经营)33张,每张课税不一,年收牙税48.15两。民国三年(年),《甘肃省牙帖章程》实行,导河县(今临夏)牙帖捐银,分长短期两种,长期20年,捐银80元;短期一年,捐银6元。另有牙帖年税分上、中、下三种,上等12元,中等8元,下等4元。时城关牲畜交易牙行4人,民国十四年(年)有牙行19人。 过去充当牙行的人,衣袖一长一短,以便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时,不让外人知道。牙行活动在集市中,随时观察着市场的动向。在牲畜交易集市,当他发现有人牵着牲口入市后,便主动迎上来,问道:“乡亲,你来了啦。你今天拉的牲口想卖个啥价呢?我给你帮忙,找个合适的(买)主。”卖主同意后,牙行便仔细相牲口。他们都有相牲口的丰富经验,对着一头牲口看一看摸一摸,就能对牲口的价值算个八九不离十。牙行掌握不少相牛相马的谚语。例如:“牛五岁生六牙,六岁生边牙,七摇八不动,九岁如钉钉,十岁裂开缝,十二岁后牙提升。”“耳朵插花,不聋便瞎(牲口耳朵前后错开摇摆,耳朵和眼睛有毛病)。”“两眼暴红筋,不咬便抵人。”等等。牙行当着卖主的面,指出牲口的缺点,要求降低售价。此后,他们用“捏手”的方式讨价还价。牙行接着找到买主后,赞扬牲口的优点,又用“捏手”来商议价钱。成交时,卖主给牙客一笔佣金。 百年前,牙行是个非常盛行的行业。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越来越透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方便,牙行几近消亡,牙行那些神秘的规则和讲究,确实快失传了。 本文文字取自《河州史话》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熊军、范焱 走近她 了解她 热爱她 这是你不知道的临夏 让我们一起缓缓拉开历史的帷幕 领略真实临夏的迷人风采。 未完待续哦~~ 赞赏 长按白癜风如何确诊治疗好北京关于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