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ノノ,今天值班的是把吃当做人生第一奥义的磊磊。 最近严重剧荒啊,没了美食片下饭的日子,连吃饭都不香了,于是又重新把看过的纪录片拿出来看。 美食纪录片绝对是我看得最认真的一类片子了,像是什么《人生一串》《风味人间》《老广的味道》《寻味顺德》……基本上都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加购物车的。 那么多选择里,《风味原产地》这个系列我还是很爱。 每集10分钟,正儿八经的“泡面番”,没时间煽情,不是拍怎么做、就是怼着食物一顿猛拍,非常粗暴、非常喜欢! ▲潮汕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 今年播出了第三季,去吃的地方是甘肃。 说到西北美食高地,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西安,但如果你只觉得大西北只有西安好吃,可能会被隔壁的甘肃人骂一句:尕地个不会吃! 甘肃为啥好吃?果然还是跟地理有关。 虽然甘肃在食材的丰富度上,比不上前两季的潮汕和云南,但作为中原和西域交界处的枢纽,甘肃接收了来自大江南北的商旅“移民”(也就是丝绸之路啦),同时整合了各地的烹煮方法。 光是羊肉这一种食材,也能给你变着法地吃出花样来。 中国地域辽阔,北到阿勒泰、南到三亚,都有吃羊肉的习惯。 而其中,甘肃的羊又是无数像我这样的吃货,用双下巴投出来、公认的好吃,所以《风味原产地·甘肃》开篇第一期的主题,就是羊肉。 ▲前方向我们跑来的是羊羊吗? 不,他们其实…… ▲是白切羊肉,发现和油泼辣子这个黄金组合的人, 应该被授予诺贝尔美食奖; ▲是手抓羊肉,只有高品质羊肉才能通过水煮的考验, 也最能表现羊肉本身的鲜香味; ▲是羊肉串,特别之处是要过一遍滚烫的羊油, 珍贵的羊肉汁水一滴都不给你浪费; ▲是羊骨髓,羊羊身上每个部位都是精华, 经过炙烤,口感就像在舔蛋糕上的鲜奶油; ▲是羊肚,一把辛香料引来方圆十里的吃货, 放进嘴里,鲜美的汁水在口腔瞬间炸开; ▲是羊排,餐桌上能压得住场子的狠角色, 肥瘦比例完美得就像一张满分答卷; ▲是小锅羊杂汤,甘肃人驱寒暖胃的“小火锅”, 也不能怪人家看见老北京卤煮直呼,就这? 长久以来提到兰州就想到拉面,但甘肃人做羊、吃羊的功底绝对是被低估了。 我寻思,冬天如果有什么特别应景的食物,羊肉怎么也能当选主角儿一枚。 甘肃东西横跨多公里,想一口气吃透想都别想,所以今天就先来盘一盘兰州的吃羊攻略。 天寒地冻,打个飞的去吃羊羊,才是真的“攒劲滴很”! 01 从街头小吃到高级宴席 兰州人到底有多爱吃羊? 像我这样的吃羊外行,脑子里大概只有一个“甘肃羊好吃”的概念,但是兰州人对羊“出身”的挑剔,是要精准到县镇一级的。 比如临夏东乡羊、陇东黑山羊,或者是靖远、环县、民勤的羊羔,都是鲜嫩多汁的“一等品”,水里随便煮一煮都好吃。 兰州诗人叶舟写过一段很生猛的诗词: 午夜入城的羊群/迎着刀子/走向肉铺 说的是兰州白天禁止大型货车入城,等到限行时间一过,从甘南草原方向驶来、满载羊羔的货车,排着队进入老城区,然后四散潜入黑夜。 不费多时,还带着青草香的羊肉就被端上了兰州人的餐桌。 不管是羊肉品质还是运送时效,都很难不让人大吞口水。 如果你在兰州餐厅,问服务员有什么羊肉,大概能欣赏到一场即兴的《报菜名》表演。 就像潮汕人吃火锅对整牛的精细拆分,兰州人也能将一头羊拆解成20几个部位,每个部位对应不同的烹调方式,汇总起来就是一部能搅动美食江湖的《做羊宝典》。 等到北风一吹、叶子一落,整座兰州城飘起了炙羊肉的奶香味,一年之中吃羊心思最活络的时候就到了。 有肉没酒怎么行?大西北别的地方我不清楚,但兰州绝对是座浸在酒精里的城市。 本地人爱开玩笑,说没在黄河啤酒广场醉过一回,是要被开除兰州户籍的。 夜宵店里吃羊按只算,黄河啤酒按箱算,喝蒙了就来一碗冬果梨汤醒酒,醒了续摊接着喝,真快乐啊~ 02 每间食肆都是一座龙门客栈 在冬天初步实现了“羊肉自由” ①手抓羊肉 手抓是大西北羊肉的经典吃法了,而兰州吃手抓羊肉,是一定要标配椒盐和生蒜的。 所谓“手抓不吃蒜,味道减一半。” 走进任何一家手抓餐厅,一年四季、无论何时,一定会有新蒜摆在桌上。如果没有?赶紧出门换一家。 做手抓的羊肉一般选用羊肋条和羊脖子的位置,讲究一点的,还会指名要临夏的东乡羊。 手抓羊肉精选羊肋条和羊脖子,可以热吃,即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或椒盐;也可以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或者边煎边吃。 会吃的老饕一般会选择冷吃,能最大程度保留羊肉自身的香味,当然也最考验羊肉的肉质。 马大胡子羊羔肉-百年老店、走出兰州也有分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