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探究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後和模式。这种路径和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它是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整合一切有利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资源,并在全面贯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基础上建设民族地区新型城镇。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市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本文发表于《民族研究》年第一期,发表时有所修改)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五位一体临夏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推进城镇化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城乡统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目前学术界对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城镇化内涵、意义、特征、模式、路径与对策的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认为新型城镇化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从价值取向上看,以“以人为本”为发展目的,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导向,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从发展状态和表征上看,新型城镇化是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能够安居乐业的城镇化;从运作的科学性来看,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规划、有计划,将政府的自觉能动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城镇化;从本质上看,新型城镇化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引擎,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乡两个系统在经济、科技、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基本要素协调发展优化组合的过程。”[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2]。对于新型城镇化基本模式、具体路径和推进对策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原则,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内容,以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内涵增长”为发展方式,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机制保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城乡一体的城市中国。”[3]此外也有学者通过表述城镇化与经济、空间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立足国情现状,明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展望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基本趋势及战略构想[4];通过生态文明的角度探索新型城镇化[5]。还有学者对具体城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和对策进行了探索[6]

学术界对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探索,钟海燕从城镇体系空间理论分析出发,对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趋势,民族地区城镇空间格局和民族地区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进行分析,并探究了四川民族地区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的具体途径进行探索[7]。孟航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索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道路,认为“在民族特色城镇建设中更进一步融入民族文化发展的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如何把城镇化和发展民族文化结合起来,需要通过各族人民的文化实践来解决”[8]李优树等人对藏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进行探索,认为“藏区发展城镇化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与我国东中部地区和发达国家不同,因此,必须根据藏区区情,探索符合藏区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城镇化;藏区发展新型城镇化应凸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积极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9]居来提·热合买提等人“综合运用多种分析工具深入探讨了南疆三地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布局、城市带构想和实现城镇化的具体措施”[10]。龙兴昌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湘西州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立足州情,提出对策建议[11]。纵观学术界对新型城镇化和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中,缺乏以实证个案为基础的探索和研究,对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实证个案研究,更是一个空白。

本文在笔者长期实地跟踪调查[12]的基础上,从如何建设体现少数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这一问题出发,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建设城镇化的实践为个案,来探究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与方式。临夏市地处黄河上游,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多民族共居的河湟民族走廊,临近甘肃省省会兰州,为甘肃省西南部中心城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枹罕”、“河州”,素有“中国小麦加”、“茶马互市”和西部“旱码头”之称,享有“中国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的美誉。临夏市区域总面积88.6平方公里,辖城郊镇、南龙镇、折桥镇和枹罕镇4个镇41个行政村,八坊、东关、西关、城北、城南、红园6个街道办事处27个社区;全市总人口27万,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55.3%。

从年以来,临夏市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提出了“商贸上规模、园区强工业、产业富农民、和谐重民生、城市创特色、重建旱码头”的发展思路。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县(市、区)的意见》,临夏市被确定为全省“两个共同”示范建设试点市县。目前,临夏市正在努力创建全国“两个共同”示范区,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大力实施同心同行、培养培训、规范管理、服务引导“四大工程”;围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深入落实基础构建、产业富民、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四大行动”,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两个共同”示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寺坊”与“社区”相结合的城镇社会结构

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回族聚居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回族聚居区,从元代到清朝前期,聚居区内先后建起了南关大寺、王寺、华寺、城角寺、北寺、祁寺、西寺、上二社寺等八个清真寺,每个清真寺都将周围的回族群众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地域性的回族群体单位-寺坊,简称八坊。清朝中后期,又陆续新建了下二社寺、水泉寺、铁家寺、大西关寺,形成八坊十二寺的多寺坊回族聚居区,如今八坊回族聚居区的寺坊已达二十多个,它们地理空间规模范围大小不等,共同组成临夏市回族聚居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这个原来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回族聚居区被纳入到城市,成为临夏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居民委员会建设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城市社区建设,以社区居委会为组织机构的现代居民社区开始形成,使临夏市回族聚居区形成了国家社会管理体系下的回族居民社区。

临夏市传统的民族社区结构,是在回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围寺而居地缘性多寺坊组织结构,这种多寺坊结构建立在单一寺坊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多寺坊中的每一个寺坊都是以清真寺为中心建立的,互不隶属的地域性组织。每个清真寺以教派、教众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形成单一的寺坊组织结构,每个单一的寺坊包括寺坊管理结构,经堂教育结构,家庭婚姻结构,特色行业结构以及围寺而居的地缘结构的五维一体社会结构。

寺坊自我管理结构是回族群众以清真寺为基础建立的自我组织管理形式。围寺而居的地理空间结构是寺坊的信教群众围绕各自所属的清真寺居住而形成的地理空间结构;围寺而学的经堂教育结构是为了传承和保护回族文化而形成的教育组织结构,包括经堂教育的办学宗旨、教师和学生、学制、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教学经费筹集和教学设施配备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族内教内婚姻家庭结构是指按照回族传统文化要求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婚姻家庭结构;民族特色经济结构是指寺坊所属的回族群众为满足生活需求所从事的民族特色生计方式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业结构。这五个结构在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了回族传统寺坊社会结构。

临夏市回族现代城镇居民社区结构是由社区居委会管理结构,社区教育结构,社区市场经济结构,社区家庭婚育结构,社区居住结构等社会基本单元结构组成。

社区居委会管理结构,就是由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按照国家相关社区管理的制度性规范形成的一种居民管理的组织形式,临夏市回族居民社区管理结构是由国家干部和社区民主选举的居民代表共同组成的社区管理组织形式,由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议事委员会,居民代表大会等组织组成。

社区现代教育结构是指社区内进行的包括各类社会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组织方式。社区现代教育包括现代学校教育和针对社区发展,适合社区需要而制定和实施的社区教育计划和项目。临夏市社区教育包括社区居民学校教育、扫盲教育,社区居民普法教育、健康教育、妇女教育,外出务工人员教育,环境卫生教育,国防教育以及居民的劳动技能培训以及个体工商户经营法规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社区市场经济结构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区市场经济结构,包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业类别,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劳动雇佣形式以及所有制形式等。临夏市回族社区市场经济经营组织形式包括个体家庭作坊式经营、个体联合经营、个体私营企业、社区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民营企业等多种经营组织形式。

社区家庭婚姻结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登记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下缔结婚姻、建立家庭而形成的家庭婚姻结构。

社区地理居住结构是城镇回族居民聚居的地域空间,是居民社区所属的各居民家庭实际居住的地域空间为基础形成的。

社区居委会是八坊回族居民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社区居委会通过开展各项社区工作,实现其对社区居民和家庭的服务和管理。社区工作的开展使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有力的贯彻执行了国家各项政策法规,使居民做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和发挥,社区居民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不断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强化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国家认同为基础的现代居民社区结构。

随着临夏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回族传统的寺坊社区和现代居民社区之间形成互动和整合。一方面每个回族个体和家庭都有自己所属的寺坊,每个个体和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和婚丧嫁娶以及日常的宗教生活都离不开自己所属的寺坊和清真寺;而另一方面每个个体和家庭成员都是国家公民和城镇居民,所以他们也有自己所属的居民社区,他们的学习、工作及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居民社区和社区居委会。清真寺和社区居委会在共同服务和管理回族个体和家庭的过程中形成了有效互动,使得传统寺坊和现代居民社区功能实现整合,形成了传统寺坊结构和现代居民社区结构相结合的二元一体的社会结构模式。如下图所示,A、B、C、D是这个二元一体得以建构的社会单元(回族个体和家庭),○-■ABCD为回族传统文化认同基础上构建的寺坊社区结构。即围寺而居的地缘结构(■ABCD)、经堂教育结构(△OAD)、族内-教内婚姻结构(△OBC)、特色经济行业结构(△ODC)以及寺坊自我管理结构(△OAB),上述五维结构并非分离的,而是在文化的显性层面上以清真寺(M)为核心形成“围寺而居,围寺而信”的寺坊结构,在文化的隐型层面上以共同的信仰与族群认同为集合点(〇),从而形成五维一体的传统寺坊社区,这些结构在功能上是互惠互补的,共同发挥着文化整合和族群认同的建构、巩固的合力作用。N-■ABCD是在国家认同下构建的现代社区结构,社区自我管理结构(△NAB)、社区现代教育结构(△NAD)、社区市场经济结构(△NDC)、社区家庭婚姻结构(△NBC),■ABCD是社区地理居住结构。以上各个社区组成结构以社区居委会(S)社区工作的开展和协调服务功能的发挥中得以构建,形成了以共同的国家认同为集合点(N)的五维一体的现代居民社区结构。

临夏市回族传统寺坊与现代居民社区二元一体的社会结构

在临夏市不断进行城镇化建设和国家不断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寺坊和居民社区的功能在不断调适中发生着变化,寺坊主要发挥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为回族群众的提供宗教生活服务的功能,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居民社区负责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及社会管理和保障制度在社区居民中得以贯彻落实,更多的体现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

二、“围坊而商”的城镇民族特色街区

在临夏市回族聚居区内,聚集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围寺而居”的教坊生活区,在教坊生活区周围,围绕着大小不同的街区,形成了“围坊而商”的城镇民族特色街区。

北大街街区,是集回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民族特需用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古玩玉器字画等贵重物品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性贸易街区。位于临夏市中心广场西侧,这里汇集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品、工艺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旅游纪念价值的工艺品,品种繁多,以藏族用品为主导,还有保安族腰刀、八坊回族雕刻葫芦、牛羊角工艺品、皮制小动物、各种手工地毯、仿真彩陶等,是一个及各种民族特色产品经营为一体的商贸街区,在西北五省和全国乃至阿拉伯国家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解放路街区,分为解放路和解放南路,解放路北起临夏市中心广场,南至临夏市三道桥广场北段,是民族纺织品及民族服饰品生产加工、批发零售一条街,这条商业街在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民族特色商业街,改革开放后,街道两旁建起了商铺、宾馆和商场,八坊回族中经营民族布匹、民族纺织品、藏族服饰、穆斯林服饰、穆斯林生活用品及文化用品、地毯、瓷器批发零售商大部分都集中于此,全国各地纺织品云集于此,加工成民族服饰或直接批发到甘肃、青海、四川、西藏藏区和全国的穆斯林聚居区。解放南路北起临夏市三道桥广场南端,南至大夏河北岸桥头,这条路是集小商品、清真副食品、各类小型机械、日用化妆品等批发零售商以及各类私营宾馆、清真小吃店及面馆近上百家,位于这条街的浙临商场,是改革开放后临夏市最早兴起的由近百家浙江小商品经营商组成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华寺街区,东接北大街,西连新西路,沿街有老华寺、西寺、北寺三座清真寺,是八坊回族日常生活用品销售一条街,除有经营日常清真副食品及生活用品商铺外,还有经营发子面肠、酿皮子、凉粉等各类清真特色小吃摊铺以及家用小电器、小五金、修理铺、清真牛羊肉铺、蔬菜水果的商铺。华寺街是聚居区内主要的清真牛羊肉食、蔬菜水果及小食品供应点,每年的八坊回族传统节日斋月和古尔邦节等节日来临之时,这里会形成临时的斋月食品市场和古尔邦节牛羊市场,是最能体现临夏市回族民族风情的商业街区之一。

新西路街区,新西路街北连华寺街,南连前河沿西路,是八坊回族聚居区最具民族风情的一条街,在整条约一公里的街道两旁,有老华寺、新华寺、前河沿寺、铁家寺四座清真寺,其中老华寺为格底目教派清真寺,新华寺和铁家寺为伊赫瓦尼教派清真寺,前河沿清真寺为赛莱菲耶派清真寺,不同教派建筑风格各异的清真寺使这条路成为临夏市回族文化特色的缩影。新西路的商铺有一百多家,经营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由清真寺出租的沿街房屋,一类是连家铺,就是沿街的家户将沿街的房屋作为商铺供出租或自家经营,经营的行业有清真理发、清真淋浴、清真特色小吃和传统菜肴,清真副食杂货铺、五金铁器加工铺、木器加工,药铺诊所,如今,临夏市政府正规划着将这条街建设成为民族风情一条街,使其成为展示临夏回族风情、发展临夏民族商贸流通和旅游业的特色民族特色街区。

青海国际自行车比赛队员经过临夏市新西路民族风情一条街(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菜市街区,下菜市街沿临夏市红水河,西起临夏市中心广场东端,东接环城东路,长约一公里,这条街原来是临夏市回族蔬菜水果及日常消费食品销售一条街,街道两旁除清真日杂副食铺、清真牛羊肉铺等固定的商铺外,每天都有近百个蔬菜、水果、副食品流动摊贩聚居在这条街上,许多临夏市回族小摊贩每天用人力三轮车和三轮摩托车到蔬菜批发市场或周边菜农手中购得蔬菜后到此销售,这条街主要满足临夏市回族和市区和近郊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品消费。

韩家寺街区,北接下菜市街、南接前河沿路,是八坊回族聚居区最为热闹的零售商业一条街,在长约米的街巷两旁,就有上二社、下二社、韩家寺等三座清真寺,街巷两旁有百余家固定商铺,有诊所、药店、渔具店、各式服装店、百货商店、清真淋浴理发店、清真饭馆和特色小吃店、清真锅盔铺、工艺美术店、日杂用品店、劳保用品店、穆斯林服饰加工店、穆斯林日常及文化用品店等,在街巷中间马路上,有两百多家流动商摊,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音像书籍、五金日杂、干鲜副食、各色清真小吃等居民日常生活用品,消费者主要来自城区和市郊的各族群众。

前河沿街区,分为东西两街,前河沿街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临夏市回族聚居区最大的商业零售批发街区,是一条集清真副食干鲜食品、小食品、茶叶、日杂用品、服装、塑料制品五金制品、日用百货、摩托车及配件、化妆品、陶瓷、藏衣藏饰、马具等民族用品批发一条街。整个前河沿街有一千多家大小商户从事各种商品的批发和零售。其中前河沿东街的商户主要经营清真干鲜副食、小食品、藏族马具用品、日杂百货、塑料制品、茶叶,位于该街的东部批发市场是临夏市最大的服装鞋帽批发市场;前河沿西街商户则经营五金制品、藏袍藏饰帐篷、陶瓷、化妆品、摩托车、家用电器等的批发。前河沿街是兰州通往甘南、四川藏区的必经之路,所以沿街路旁有许多大型清真宾馆饭店和清真小型旅社饭馆,供各方进货商食宿,此外还有大型停车场和货物托运部。

滨河路街区,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集休闲餐饮和民族用品生产销售一条街,位于大夏河畔,其中段正好环绕临夏回族聚居区,路旁分布着许多由临夏市回族开设的藏族帐篷及藏族服饰加工厂,民族用品加工厂及各类清真特色的餐厅以及一些休闲娱乐场所,滨河路正在兴建民族特色工业园区,滨河路街区也正在成为临夏市新的民族特色发展街区。

环城路街区,分为环城东路街和环城西路街,是临夏市通往西部牧区和东部农区的重要通道,沿环城西路西行经土门关可达甘南、四川藏区,西北方向经积石山可达青海、西藏,沿环城东路可经东乡到达兰州、陇西,渡黄河可达永靖、兰州。由于这两条路是重要的交通,所以沿街都是大型的专业市场、宾馆及工厂。沿环城西路街区主要有煤炭市场、木材市场、八坊机动车交易市场、八坊牛羊交易市场、西部副食建材市场,八医院、八坊汽车运输公司、八坊宾馆、八坊加油站、八坊清河源清真牛羊肉食品有限公司,朝晖宾馆、龙康制药厂等许多临夏回族投资兴建的专业市场和企业,环城东路街区则有花卉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以及清真南园食品厂等清真食品加工企业。

随着临夏市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民族特色产业结构的形成,在传统的“围寺而居”的教坊地理空间纳入城镇地理空间基础上,形成了围绕教坊地理空间的商业街区,形成了“围坊而商”的临夏城镇街区经济。从而形成了临夏市“围坊而商”民族特色经济空间结构[13]。

三、以回族文化特色为主的多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临夏市居住着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18个多民族,各民族文化缤纷多彩,汉族的道堂寺庙建筑艺术和精湛木刻技艺;东乡族多彩的刺绣,精巧剪纸和擀毡艺术;保安族的保安腰刀工艺精美,打制技艺高超;撒拉族的“骆驼舞”动作优美,寓意深刻。由于多民族共居的临夏市以回族人口为最多,是国内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浓郁的回族穆斯林文化风情,素有“中国小麦加”之称,独具特色的临夏市八坊回族民俗文化、民居古巷、中阿艺术相结合的清真寺建筑风格别致,精美回族砖雕、葫芦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回族“花儿”艺术自成一脉、源远流长。东公馆、蝴蝶楼、南关清真大寺、大拱北等名胜古迹及其砖雕、木雕艺术闻名遐迩。临夏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特别注重传承和发展回族文化,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使临夏市成为浓郁的回族文化特色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现代城镇。

民族特色文化建筑和遗产保护。如今,临夏市政府已将清真老王寺、清真北寺、清真老华寺、南关清真大寺、大拱北、东公馆等临夏市历史悠久的清真寺、拱北以及回族历史文化遗迹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临夏回族传统民居建筑是临夏市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典建筑,设计巧妙、建筑精美、院落布局特色突出、砖雕木刻精细、建设年代久远,有些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族砖雕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开发。临夏砖雕,是临夏民间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它历史悠久,以立意新颖,构图严谨,造型生动,雕工精湛而著称,作为古老的民族建筑艺术之精粹,砖雕作品在临夏随处可见。无论是在清真寺、拱北,寺庙建筑群中,还是在寻常百姓家中、城市广场、企业场所、公园园林,都能看到精美的砖雕。“临夏砖雕”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夏著名的砖雕回族艺人绽成元、周声普,也被当作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保护砖雕艺术的同时,临夏市还积极鼓励砖雕艺人自主创业,为了将砖雕艺术品转化成为民族特色产品,临夏市于年成立了专门生产加工砖雕产品的企业—临夏神韵砖雕有限公司,是目前临夏州唯一一家集砖雕产品开发、设计、制作、安装为主要业务范围的传统工艺砖雕公司。公司由副高级砖雕艺术师沈占伟担任总设计、技术总监,一批技艺高超的临夏各族砖雕艺人为骨干,现有技术工人40多名。公司已于年向国家商标局成功申请注册“河州砖雕”商标。

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临夏砖雕艺术(图片来源于网络)

葫芦雕刻艺术是临夏民族艺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临夏葫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临夏地区特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堪称临夏民族艺术文化的一绝。临夏雕刻葫芦,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表现题材多为中国吉祥图案、历史典故、人物、唐宋诗词、精美建筑、自然美景等。临夏葫芦雕刻艺术也与临夏建筑艺术中的砖雕、木刻、彩绘相媲美,而成为一张临夏名片。年,临夏葫芦雕刻被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夏葫芦雕刻名家辈出,先后涌现出了甘肃省中国工艺美术特级大师马耀良、甘肃省一级美术大师马世贤、甘肃省二极工艺美术大师唐占鸿、康建林、张作良、杨永龙等一些民间艺人。年,雕刻葫芦工艺美术师张作良创作的奥运福娃图案“临夏亚腰葫芦”,被兰州奥运火炬传递组委会选中为特色礼品。临夏市注重保护葫芦雕刻艺人,并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技艺致富。同时为了大力开发葫芦文化艺术产品,临夏市建立了临夏市工艺美术公司为主体的生产加工基地,带动民间艺人和农户多人常年从事雕刻葫芦生产经营,年增加收益数百万元,为民族民间特色手工艺品保护和开发做出了贡献。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花儿”是流行传唱于西北回族、汉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裕固族、藏族、土族等多个少数民族间的一种民歌艺术。古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是花儿的发祥地,年,花儿被列为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夏被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采录基地。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花儿艺术,年作为临夏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河州花儿文化生态园”一期工程的“河州花儿文化艺术苑”在临夏市滨河南路正式建成开业,“河州花儿文化生态园”是一个包含民族文化创意、花儿艺术传承保护、穆斯林饮食文化展示、花儿歌手培训、花儿艺术创作、民族服饰会展、花儿文化传播及花儿文化主题旅游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复合型的文化产业园区,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分三期实施。年8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文联和临夏州政府共同在临夏市举办了首届西部“百益杯”全国花儿歌手大奖赛和第三届中国花儿学术论坛,此次大奖赛旨在传承和发展花儿艺术文化,来自西北各地的多位各民族花儿演唱歌手和40多位花儿研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有力的推动花儿艺术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市最具文化品位、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古街区,是临夏的历史符号,承载着临夏的文化记忆。近年来,临夏市将“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改造项目”列入全市重点发展十大项目之一,委托专业规划设计院对“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改造项目”进行了科学规划和技术论证,确定了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的保护区,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合理利用”的原则,规划将严格保护八坊十三巷基本的地理格局和文化风貌,优化保护传统居民风貌,将八坊进行分区规划,分为滨水休闲区、院落休闲区、原生风貌观光区、创意工坊区、文化博览区、民俗风情区等八个功能区,建设穆斯林商业街,打造临夏做为少数民族特色城镇的第一印象。

临夏市八坊十三巷中的古民居(笔者自拍)

通过八坊街巷民居和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临夏市将建设成为穆斯林生活居住为基础,以中国原生回族穆斯林生活情景为特色的文化休闲聚落,成为临夏市的城市名片,省级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临夏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最终打造成国家级“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样板工程,成为“城中村”改造范例,保护回族文化遗产的实施范例,促进各民族真正繁荣发展。

四、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为基础的制度机制建设

临夏市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城镇社区管理和服务制度和机制。临夏市现代城镇居民社区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在国家城镇行政体制改革和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过程中,街道成了法定的基层社区组织,在这个基本的社区内又划分出若干个最基本的社区—居民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是城镇地方基层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街道设立的派出机构,街道下面设置居民委员会。年临夏市共辖城南、城北、东关、西关、八坊、红园6个街道办事处。枹罕、南龙、城关、折桥四个乡镇。31个居民委员会,40个村委会,个自然村[14]。年以后,各个街道办事处所辖居委会不断增加,八坊街道办事处包括团结居委会、前河沿居委会、大旮巷居委会、解放居委会、八坊居委会、坝口居委会等六个居委会,八坊街道办事处辖区为传统临夏市回族聚居区核心地域。东关街道办事处辖水泉居委会、木场居委会、河滩关居委会、二社居委会、韩家寺居委会、下菜市居委会、关家台等7个居委会。西关街道办事处所辖5个居委会中,华寺街居委会和小西关居委会以及铁华居委会等三个居委会为传统临夏市回族聚居区所属范围。

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在西关办事处7个居委会,47个居民小组中进行试点,实行民主选举的居民委员会制度,年,临夏市民政局制定《临夏市社区服务发展规划》,组织下岗职工和志愿者共同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年底,全市设社区服务网点91家。年新增社区服务组织26个,新建达标升级居委会3个。年,民政局制定《临夏市城市社区建设-年规划》,东关、西关、红园、八坊四个办事处开始社区试点工作,有7个社区居委会挂牌成立。年,成立临夏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社区选举领导工作小组,45个居委会合并为27个居委会,选举第一届社区居委会主任27名,副主任49名,委员73名。社区居委会每届任期三年,办事处干部职工担任社区主任,担任社区干部的居民每月发放补贴。年10月12日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制定《临夏市社区干部退养办法》。同年全市27个社区全部落实办公地点,建成标准化社区18个,建立各类服务机构17个,社区文艺队和社区文化活动站(点)15个[15]。如今临夏市各社区都有民众选举的居民代表担任社区副主任和社区民事专干,形成了以国家正式职工为主,居民选举干部为辅的社区民主管理队伍。

经过城镇社区体制改革后,原来的居民委员会通过合并形成了社区居委会,由此以来,临夏市形成了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下的多社区居委会组织结构,每个街道办事处下属多个社区,每个社区又由多个居民小组组成,每个居民小组则有一定数量的家庭组成。形成了“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家庭”组成的社区组织管理服务体系。以八坊街道办事处为例,截至年,八坊街道办事处辖4个社区,32个居民小组,户家庭。所辖社区为王寺社区、前河沿社区、坝口社区和蝴蝶楼社区。王寺社区共有8个居民小组,家庭户数户;前河沿社区共有9个居民小组,家庭户数户;坝口社区共有居民小组7个,家庭户数户;蝴蝶楼社区共有居民小组8个,家庭户数户。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临夏市不断加强了对宗教场所的管理,“年,由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局、市伊斯兰教协会组成工作组,配合西关街道办事处对清真城角寺管委会进行整顿。到次年2月,全市所有宗教场所管委会班子都经过整顿,调整班子负责人47人,全面改选班子12个,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宗教场所和寺坊逐步纳入正规化管理轨道。”[16]如今,临夏市各清真寺、拱北都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设有主任、副主任和寺管成员,具体负责寺坊的管理和日常事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及成员由群众民众选举产生后,再由管理委员会聘请阿訇任清真寺教长,具体负责清真寺宗教教务和教学活动。管理委员会成员及阿訇都要报国家宗教管理部门和市伊斯兰教协会审批备案,国家宗教管理部门对各清真寺聘请的阿訇进行登记并颁发阿訇证。各清真寺寺管会和教长依照国家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制定寺务管理制度和教学制度,依法对寺坊进行管理。

近年来,临夏市不断创新宗教事务管理,积极搭建载体平台,开展了多种活动,充分发挥了宗教界积极作用。市政府在宗教界广泛开展了“三比一促”、“双百双联”、“双关”活动和“三讲”活动,引导宗教界在扶贫济困、捐资助教、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注重提高宗教界人士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宗教界人士制度和宗教界人士生活补助,组织开展宗教界人士外出考察、观摩视察、政策培训和联系慰问活动,实现了全市所宗教场所联系慰问、教育培训、观摩考察、免费体检的全覆盖。年上半年,组织宗教界人士开展学习培训、座谈交流、观摩活动5批、1多人(次),为名宗教界人士发放生活补助13万元,给41名生活困难的宗教界人士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先后3次组织多名宗教界人士赴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各宗教界人士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在宗教界营造了团结和睦、融洽和谐的氛围,更加激发了宗教界参与“两个共同”示范市建设的热情。宗教界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开展群众工作,在回族聚居的红园新村路综合改造、新西路拓宽改造、红水河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中,沿线各清真寺和拱北和宗教界人士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头签订协议、带头拆迁建设,自发帮助党委政府开展政策宣传、化解矛盾工作,为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环境改造项目的和谐拆迁、顺利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7]。

临夏市财政系统干部开展开斋节慰问活动(图片来源于网络)

建设和谐社区是近年来临夏市提出的促进城镇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和措施。社区民族干部和社区居民在共同构建国家提倡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与回族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积极处世、孝顺父母、兄弟友爱、夫妻和睦、邻里友好、尊老爱幼、扶弱济困、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的和谐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倡导“家庭和睦、邻里相守、安定有序、和谐共处”的社区和谐理念。年以来,临夏市在各城镇回族居民社区中开展“平安家庭”、“平安社区”、“文明社区”的建设和评比活动,使得临夏市社区居民的民族法制和诚信友爱意识的到了很大的提高,社区生活秩序,社区建设,社会治安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五、开发与美化相结合的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系统与要素群,基于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对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发展速度、发展路径、发展强度,以及发展的价值观等进行“审核”和调控,是保证城镇化科学、合理展开的根本举措之一”[18]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这表明评价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于生态文明的状态乃至建设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临夏市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评价体系、考核奖惩,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等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机制,在加快经济增长,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注重节能降耗的同时,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和管理,指导、协调、监督以及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不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制定下达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全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下达指标之内,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削减任务全面完成,使临夏市成为空气质量优良、天空湛蓝的美丽城镇。

临夏市在城镇化过程中不断加强城镇旧城改造、新城区建、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使得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先后完成了南北滨河路绿化带、红园广场、市中心广场绿地、新华小区、临夏市滨河广场,滨河体育场等一批基础服务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完成了临夏市区内交通主干支干道路面改造和绿化工程;实施了红园路拓宽绿化,滨河中路、东路建设与绿化;团结北路、大小西关路、新西路拓通改造和绿化美化等城镇生态环境改造项目。加强绿色生态公园建设,现今临夏市东西南北已经建成了的东郊公园、南龙山森林公园、万寿山公园、枹罕山庄等生态绿化公园,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改造项目面积达多亩,绿地和水域面积达90%以上。南北滨河路绿化带是近年来临夏市集中人力,整合物力,组织21家行政事业单位,在临夏市濒临大夏河周边城区全力打造的绿色生态长廊,其总长10公里,年,市政府又组织人力物力在这条绿色长廊上种植各种牡丹花卉,使这条10里绿色长廊变成了十里牡丹长廊绿化带。

位于临夏市滨河路的十里牡丹长廊(图片来自网络)

近年来,临夏市广泛发动和组织各级干部职工和城乡群众,多次深入开展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整治活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品位,让美丽的城市井然有序,给广大市民创造一个环境优美,干净整洁、舒适宜居城市生态环境。年11月,临夏市在全市开展城镇综合管理集中整治活动,临夏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集中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大力实施“净化、亮化、美化”三大工程。11月11日,临夏市政府召开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整治动员大会,在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整治动员大会上,参加会议的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商户、宗教界代表一致认为,抓城市管理与服务就是坚持民生“第一信号”,就是要以加强城市管理为目的,对内增强城市凝聚力,对外增强城市竞争力,把城市的文明程度、社会秩序、环境质量和良好形象转化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内在动力。12日上午,市直机关和镇、办干部深入大街小巷、沿街的商铺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在集中整治过程中,干部和群众一起动手,参与城市市容的整治工作,清扫清运路面垃圾,冲洗隔离栏,清理小广告。在南龙镇政府的倡议和感召下,不少商店店主也主动参与到清扫活动中来,对道路两侧的小广告、废纸、垃圾、塑料袋进行集中清理。南龙镇负责人说:“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我们有信心通过此次集中整治活动,将彻底整治南龙镇脏、乱、差的现象,努力将一个环境整洁、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临夏市‘南大门’展现在大家面前!”“城市管理最主要的是抓源头管理。”临夏市城管局负责人说,“以前城区路面上建筑弃土泥浆洒落、运输过程中垃圾渗漏、流动夜排档产生的垃圾等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城区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为此,我们下大决心,从源头抓起,杜绝造成二次污染现象的发生,做到垃圾不落地,清扫全覆盖,垃圾即时清,监管无盲点等。连日来,我们从一堆垃圾、一张城市“牛皮癣”等很小的一个细节开始集中整治。因为这些细节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在谈到此次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整治活动时,新西路沿街清真寺的宗教界人士表示,将继续发扬关心和支持全市发展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整治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整治活动中,共同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无论是在城市中心,还是在镇村郊区,临夏市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整治活动都在深入持续的进行着。通过这次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市容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将尽快的遏制。流经市区的红水河,原来是一条污水横流,河水中漂浮着垃圾,河两边成了垃圾场,臭气熊天,原来是临夏市脏乱差的典型代表,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治理红水河,是红水河成为清澈景观河。临夏市政府也正在通过不断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市容管理,努力将临夏市建设成一个环境整洁、规范有序、文明和谐、舒适宜居的依山傍水生态园林城市。

经过治理改造后的临夏市红水河(笔者自拍)

临夏市在即将展开的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管理和生态建设,按照三园三区的布局和“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要求,高起点编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努力提高城市环境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注重城市的垃圾污水处理、严格控制市区空气污染排放,大力实施30公里环城生态绿化带建设,全面完成红水河河水净化治理、南北两山绿化造林、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等生态工程,力争到到“十三五”末,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形成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的依山傍水生态园林城市。

结语

临夏市在建设城镇化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地情和体现民族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和模式,它将传统回族社区和现代城镇居民社区功能进行整合,形成了传统寺坊社区和现代城镇居民社区相结合互动互补的二元一体社会结构;将回族传统的生计方式和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建设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市场经济;将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城镇生活样态;通过传承和保护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并将其融入到现代城镇文化体系之中,使其城镇化建设体现出独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民族社会管理制度与服务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政治建设之路;通过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并行的方式,使城镇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从而走出了一条将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不仅与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有着重要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民族地区在走向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将传统民族特色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将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生计方式与现代市场经济和产业规划相结合,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将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城镇社会结构互相衔接;将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民族习惯和现代城镇制度建设相协调,传统民族文化认同和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之间进行有效互动与整合,将民族长期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建设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是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由之路。

[1]参见刘海平:《新型城镇化内涵探析》,《决策探索(下半月)》年第7期

[2]参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编:《人的城镇化:40余位经济学家把脉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年版,第63,69。

[3]参见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江海学刊》年第1期。

[4]参见新玉言主编:《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年2月第1版。

[5]参见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学刊》年第1期

[6]参见王志云:《加快首都西南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与对策》,《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年第9期

[7]参见钟海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构建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年8月第1版

[8]孟航:《文化实践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民族》年第6期

[9]李优树、苗书迪、陈丹、谢弈林:《藏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探讨——以康定县为例》,《经济地理》年第5期。

[10]居来提·热合买提、李文君、月尔妮莎·喀斯木:《,南疆三地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年第5期.

[11]龙兴昌:《湘西自治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三峡论坛》年第4期

[12]笔者从年至今一直对临夏市的社会经济文化进行实地跟踪调查,本文中未注明出处的资料和数据均来自笔者的实地调查。

[13]王平:《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以甘肃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为个案》,《民族研究》年第5期

[14]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市志》,甘肃人民出版社,年3月第1版,第68页

[15]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市志》(-),甘肃文化出版社,年11月第1版,第—页

[16]临夏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夏市志》(-),甘肃文化出版社,年11月第1版,第页

[17]参见临夏《民族日报》:《临夏市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年10月14日第二版。

[18]参见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城市规划学刊》年第1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xiazx.com/lxsjt/77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