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神州遍地涨烽烟,莫只登楼意黯然。

惟有齐心来革命,一条生路在人前。

中华民族命何穷,都在铁蹄践踏中。

今日工农齐奋起,国民革命快成功。

人民渐自梦中回,革命呼声惊似雷。

同志如今须记取,自由要用血争来。

——宣侠父

注:这是宣侠父的三首诗作,第一首作者注脚为“赴潼前一日为之道志弟书此,越东侠父于少华山麓。”第二首注脚为“国民革命无工农群众参加断无成功希望·侠父。”第三首诗作见于烈士遗墨,当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写。

仁庆扎西笔下的宣侠父

王维胜

过去的一切,和月移花影一样,静悄悄无有痕迹,只有在追忆中迷离恍惚去寻求。追忆是人类一种深癖,有追忆,于是乎有历史,于是乎是非大兴。我想人类如果都能健忘,把昨天、前月、去年、当时,昔者等等的旧账,扫数一笔勾销,这样纵不能风调雨顺,也可以天下太平些,但是人类对于自己的历史,终于过分的重视,牢牢地抓住过去的账簿,丝毫不肯放松,甚至于旁人视为平常的事迹,而他自己却当作惊天动地的奇举。我记得有一天,在华阴城中,明月照在县署的西院,我和几位朋友,静听马福祥将军喘吁地背诵一生的历史,这时他因为宁夏的家眷,都被马仲英掳去,房屋也从此付之一炬,悲愤成病,还未全愈;但是他这时为叙述自身的经历起见,却娓娓不倦将病魔充军到无何有之乡。所以我说:“追忆终于是人类的深癖。”其中最精彩的一段,是叙述他在庚子年銮驾西行,给西太后扶轿的事实,细密的描写,使我们有读着却有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的感想。凡西太后的鞋式鞋尖以及鞋底,都在夹写分写的言词中形容出来,尤其是说到太后温言慰问时,在月光中,我看到他几乎感激得要老泪纵横了。其实给一个老妪扶轿,总不能说是奇事,或者竟是一种羞耻;但是因为这坐轿的老妪,是要称为太后的,所以扶轿也就会变成一种恩典,而且是一种荣誉,不过我想从恩泽方面而言,扛轿的人,终究比扶轿的人更来得高厚。如果有一位给西太后扛过乘舆的人,给我来叙述他的“扛轿小史”,我想一定是会更动听的。至于我所要叙述的事实,当然还没有扶轿小史精彩,但是追忆终究是人类的深癖,所以我仍是写着这塞外浪迹的一页。

民国时期的兰州

一九二五年初夏,红日和去年一样,烘得北京城灰尘涨天。段歪鼻子(指段祺瑞)还是在铁狮子胡同九重高拱着,不过所谓执**,除是在翌年三月十八日屠杀革命民众,发挥无上威力以外,“高拱”二字真是恰当的形容词。政权有两个中心,一个在沈旧,一个在张家口,段祺瑞左右为难的情形,不及他自己的鼻子,有左右偏歪的自由。所以铁狮子的实际,却是一个纸老虎。

黄河流域本是封建势力历史的重心。由蒲坂、平阳、安邑、毫州、镐京、洛阳、咸阳、长安、许昌、汴梁而数到北京,星罗棋布的,留着统治者的残垒。这好像是对于民主主义严肃的威胁,但是黄河虽然依旧无言地流着、革命的暖流,却已经由南海北进,而冲击渤海的东岸,跟着中山先生的北上而更加激荡,封建势力的庄严宝塔,恰如在剧烈的地震中,不断动摇着。

这种局势,使冯玉祥逐渐了解革命的力量和胜利,于是他开始想做接受三民主义的试验。在当时的冯氏还是全球驰名。中国独步的基督将军对于革命的态度,颜色灰黯,乃是当然的事实,虽然他对于三民主义,也有浅薄的了解,但是在这时,如果有人,竟希望冯氏为主义来奋斗,这只可说是一种童驛之见。他只在基督教义的菜羹上想撒上一点三民主义的“味之素”罢了。

冯氏愿意接近国民党的动机,钦迟中山先生的人格,是其有力的燃料。此外如“只坐汽车,不坐洋车”的吴稚晖,“在火车中自缀衣钮”的徐季龙,都是他所心折的人物。他因为疾恶北京官僚的堕落,同时他所钦佩的人都是国民党员,于是他对于国民党发生良好的印象。在三月间,他对吴、徐等表示愿意国民党派人到他的军队去宣传三民主义,于是我和几位朋友受命西行。

这一段优美的文字是《旅行散记:西北从军记》一书的开篇部分——“塞外的初梦”中的一段。文中提到的马福祥、马仲英以及他叙述的故事,临夏人大都耳熟能详。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党在白区的坚强战士和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宣侠父。他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创作了《西北从军记》和《入伍前后》两部文学作品,留下了他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西北从军记》是作者前往西北的一段旅程的追忆,共分塞外的初梦、二千里晓风残月、兰城风雨、俄拉草地的蹄迹、别矣皋兰山、时代的黄昏六个章节。描述的是抗战时期,冯玉祥进军西北的一些事件。书中记录了作者在西北路上的点点滴滴,从一些简单的生活俗事的记录中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从侧面表达作者对于那个战争年代的革命感慨。

宣侠父是一个令人民喜爱,令敌人恐惧的伟大作家。出生于浙江诸暨。年考入浙江省立特种水产学院,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准公费去日本留学。在日本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被母校停止公费留学待遇。年回国,和共产党人俞秀松、宣中华在杭州、台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年在杭州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曾为“左联”秘密盟员。宣侠父是黄埔一期学生中的特殊人物,因蒋介石破坏以党治军的制度而抗命不从,被蒋介石开除出黄埔。年后,宣侠父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从事统战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工作,因工作卓有成效,招致国民党当局忌恨。年被暗杀于西安,牺牲时任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议。阳翰笙听到宣侠父遇难时说:“他的牺牲是我党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我们左翼文艺运动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年10月,宣侠父随军抵达西北重镇兰州。根据中共北方区委关于建党工作的指示,同钱崝泉与先期从武昌高等师范毕业回到兰州的共产党员张一悟取得联系,于年底创建了甘肃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甘肃特别支部,张一悟任书记,他和钱崝泉任委员。宣侠父离开兰州后,中共甘肃特别支部遭到破坏,张一悟被通缉。胡廷珍、王孝锡等恢复了党的组织,建立了中共兰州特别支部,胡廷珍任书记。宣侠父在甘肃的这段时间内,除了党的工作外,还全力支持甘南拉卜楞寺藏族群众反对军阀马麒的正义斗争。

我最近读书,意外找到了一本年《人物》第6期,发现上面有著名蒙藏关系研究学者仁庆扎西的一篇文章《宣侠父在拉卜楞藏区的革命活动》,对宣侠父在拉卜楞的活动写得很详细,也很生动。仁庆扎西写道:

拉卜楞地区,即现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年前归青海西宁道循化县管辖。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为了统治和奴役该地区藏民,曾几次用兵拉卜楞。年,拉卜楞僧俗百姓为了摆脱马麒的残酷剥削和民族压迫,组织藏民武装进行抵抗,惨遭马麒所率宁海军的疯狂洗劫,烧毁寺院30多座及大小村庄百余处,屠杀无辜百姓千余人,拉卜楞政教领袖嘉木样五世等流离失所。这次惨案后,拉卜楞藏民不断向北京政府控告马麒,但毫无结果。时值国民军来甘肃,拉卜楞僧俗代表黄正清(藏名罗桑泽旺,为嘉木样活佛之兄,现任甘肃省副省长)等人又赴兰州向甘肃督军刘郁芬控告马麒。刘郁芬指令宣侠父了解此案经过,宣侠父即利用这一有利机会,积极开展民族工作。宣侠父与控告团的藏族同胞接触后,了解到案情真相,他对他们说:“你们的案件,不是某甲某乙的什么纠葛,乃是弱小民族受地方军阀的压迫问题。这种纠葛不能完全依赖官厅来解决,应该自己起来斗争,以求得生存。”当时这些藏族同胞还不懂得什么民族压迫、民族平等、民族解放的道理。为了提高藏族同胞的觉悟,宣侠父儿乎每天都去给他们宣讲、据当时听讲的黄正清先生回忆、当时由于藏族同胞政治上十分幼稚、曾闹出不少笑话,例如宣侠父讲到世界上不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都应一律平等时,藏胞纷纷提出疑间:世界上怎么还有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之区分?认为宣侠父在骗他们。宣侠父耐心地给他们解释,并给他们讲解地理、历史知识。他还为藏胞组织了许多有意义的革命活动。年,英帝国主义悍然炮击四川万县城、屠杀和平居民千余名。消息传出,全国各地纷纷举行游行,声讨英帝国主义,并捐款支援万县人民。宣侠父也带领控告团的藏族同胞举行游行和捐款等活动,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为了有利于当时的革命斗争,宣侠父和钱崝泉、黄正清、罗占彪(藏名桑木丹)等人组织和创建了西北藏区第一个进步组织“藏民文化促进会”。促进会的纲领、章程都由宣侠父亲自起草并帮助印刷,促进会的会址也是宣侠父帮助联系,设在兰州浙江会馆内。促进会成立后,大量编印揭露马家军阀残酷进行民族压迫的传单,寄往全国各地。拉卜楞当地至今还保存有一份《甘边藏民泣诉国人书》,据说就是宣侠父亲自热笔的。这份数千字的传单,历数了马麒对拉卜楞藏区犯下的种种罪行。传单最后写道:……马麒欲灭番族之野心,证之过去中十五年之事实,己属彰明昭著。此种不幸事件,益使我番民亦不受英国主义之保护;此外唯有努力奋斗,誓死抵抗,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当望全国同胞鼎力援助,使我番民从军阀之下解放出来,从而参加反帝国主义运动,以求中国和民族平等。为了进一步开展藏族地区的革命斗争,宣侠父积极筹备赴甘南藏区进行视察。他每天学习二、三小时藏语、藏文,并详细了解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黄正清还给他取了一个藏族名字叫扎西才让(意思是吉详长寿)。年夏,身着藏装的宣侠父一行七人(宣侠父和他的传事兵、萨丹夫妇和仆人及两个喇嘛)踏上了视察藏区的征途。他们风餐露宿,历经艰险,但宣侠父全然不顾,一心想着受苦受难的藏族同胞。当他在阿木去乎寺看到被马家军阀蹂躏的境况时写道:从前阿姆曲霍是甘边有名的大寺院,但是三年前,在马麒的骑兵一炬之下,二百余年伟大建筑,就十九变成劫灰了。……最使人扼腕的,是高大无伦的经堂,只剩有几片残垣危立在晚风中了!据说:当马家军焚烧经堂的时候,正在念经的千余喇嘛,也同时葬身在火窟中,偶然有突火冲出的,也被他们枪杀了。这真是一群残忍的魔鬼,他们毁灭了阿姆曲霍天际和平的钟声。我想不到民族间的仇视,竞演出这样惊人的惨剧,这种兽性的发挥,我们真是不会了解的。经过千里行程,宣侠父等终于到达欧拉(今甘南玛曲草原)。他立印与流落此地的拉卜楞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嘉木样的父亲黄位中(藏名公保端珠)会晤。黄位中父子急于解决与马麒的官司,赶回拉卜楞。宣侠父谆谆劝告他们:“一个民族只有提高自身的力量,才能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在目前,其余之事是谈不到的。第一步要团结近地藏民,再慢慢由近及远,去联络所有藏民。先整个组织起来,集结起来然后再设法提高一般人民的文化,充实自已的武力,只有这样,就有十个马麒也不敢压迫你们了。”宣侠父还告诉他们:“我这次远来的动机,并不是仅仅为你们和马麒的案件。我希望能够在你们民族的存在和独立上有微薄的帮助和贡献。”经过宣侠父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黄位中先生认识到自身团结的重要性。他采纳宣侠父的建议,联络里内各部落的大小头人,赴欧拉草原集会,研究成立藏民联盟。宣侠父也积极协助筹备。他为黄位中先生草拟了一篇宣言,并由萨丹译成藏文;他本人也准备宣讲成立“甘青藏民大同盟”的意义。七、八天后,各部落头人余人陆续赶到欧拉草地,加上随从和护卫共千余人举行大会。会上宣侠父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事例畅谈民族自求生存和团结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弱小民族自身团结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如果民族自身不团结,就象一颗草一样,一拧就断;如果民族团结起来,就像一把草不容易拧断。宣侠父宣讲时,天空突然下起冰雹,但藏胞们被宣侠父所讲的深刻道理和锐利语言所吸引,依然镇静地听他讲下去。讲完后,各部落头人纷纷发言,积极拥护成立藏民大同盟的建议。大会一致通过以“团结起来,自求生存”为口号,当年10月份在西昌寺举行正式结盟。为表示对宣侠父感激之情,欧拉草原各部落头人筹集了数百块银元馈赠给他,宣侠父一再婉言谢绝。他的欧拉草原之行获得了圆满成功。回到兰州后,宣侠父把调查到的情况和处理意见呈报给刘郁芬,促使尽快解决此案。当时正值冯玉祥五原誓师,刘郁芬所部在兰州准备召开换旗大会。宣侠父利用这个机会,将“甘边藏民泣诉国人书”等传单夹在国民党省党部的宣言中邮往全国各地。换旗大会当天,宣侠父和黄正清又将“甘边藏民泣诉国人书”和省党部的宣言一起散发给主席台上的官员人手一份。马麒的代表看后十分恐慌,以为省党部是藏民的后台。”

这一年年底宣侠父因工作需要调往别地,他将此事委托给中共甘肃省特别支部成员贾宗周同志负责。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年,拉卜楞藏民和马麒之间的案件终于得到解决。根据《解决拉卜楞案件的条件》,循化县所属拉卜楞地区改设治局,直隶甘肃,脱离西宁道管辖;宁海军在拉卜楞的部队,全部撤回西宁;嘉木样五世返回了拉卜楞寺。此次拉卜楞藏区反对地方军阀的斗争在宣侠父,钱崝泉、贾宗周等中共党员的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初步胜利,藏族同胞深表感谢。黄正清先生在回忆宣侠父革命活动时激动地说,“宣侠父、钱崝泉等同志,不仅帮助我们摆脱了马家军阀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而且还帮助我们建立了藏民文化促进会,教我们学习文化和革命道理,使我们开始懂得了要使我们弱小民族不受地主军阀的欺压,首先要团结起来,而且要发展经济、兴办学校、建立武装,才能有争取民主和自由的希望。”黄正清先生至今还珍惜地保存着宣侠父赠给他的一张相片。

宣侠父被党调往内地后,先后在武汉、浙江、上海等地工作。年到西安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事隔十年,他仍没有忘记拉卜楞地区的藏胞,曾写信给黄正清先生(时任拉卜楞地区保安司令),希望他努力维护民族利益。宣侠父在西安成为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等同志的得力助手,却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蒋曾多次拉拢宣侠父,均遭严辞拒绝。蒋恼益成怒,亲自密令特务于年7月31日将宣伙父暗杀,时年仅39岁。

宣侠父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政治活动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进入別族地区开展民族统战工作的优秀战士。他在拉卜楞藏区所开展的革命话动和历史功绩,将永远被人们称颂。

宣侠父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热血青年,性格开朗,坦荡,刚毅,文采飞扬,善于辞令,冯玉祥曾赞叹:“宣侠父一张嘴顶得上二百门大炮。”他谈吐幽默,枪法又好,举枪可击落天上的飞鸟。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一批军官,如孙良诚、吉鸿昌、方振武、梁冠英等的信任和拥戴。宣侠父以他高超的政治军事理论素养、深邃的洞察力、敏锐的才思,写了大量政治军事论文,发表在抗战刊物上。《一·二八战争的回顾与十九路军将领今后的任务》,《民族危机中的内战问题》,《台儿庄战役检讨》等论文都体现了他这些特点。据其内侄金树望回忆,胡宗南邀请宣侠父同去徐州视察军队,请他给部队演讲,他便在火车上一夜写就了《游击战争概述》,演讲在国民党军队里引起巨大反响。另有一篇在他牺牲前两天完稿的《论持久战》,曾由金树望誊写,是一篇有6-7万字的抗日军事著作,他牺牲后由夫人金铃带到延安,送给了毛主席,那时,毛主席说他已写了一篇同内容的文章。

宣侠父还写了许多旧体诗词。虽经几十年战乱,遗失多多,但由家属和朋友保存了77首,已与他的上述杂文和论文一起收入《宣侠父诗文集》,他的诗歌或写景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人的亲情,对战友的怀念,激越,婉约,豪壮,多姿多彩,表达了他不同时期真挚的心境心情,张扬了傲骨嶙峋、架鹜不驯的个性。尤其是后期诗作,更表达了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情怀,其诗作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精妙的语言令人读来爱不释手。

作者简介: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欢迎朋友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xiazx.com/lxsjt/77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