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麦加”是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地,位于沙特阿拉伯西部赛拉特山区一条狭窄的山谷里。它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而闻名。后来,穆罕默德在此创立并传播了远近闻名的伊斯兰教,更使得“麦加”这两个字开始名震寰宇。 然而,在距离“麦加”公里外遥远的中国,谁又曾想到这里竟然也会分布有大量的伊斯兰教建筑,以及数以万计的穆斯林信徒。其中,尤以分布在甘肃省西南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最为有名。 临夏,是我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 走进临夏,你能感受到这里四处都飘满了白色的帽子,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以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瞬间涌入了眼帘。大街上回民云集,帅气的回族小伙和蒙着轻纱的回族姑娘,让人恍惚间仿佛正身处那遥远阿拉伯神话的“天方夜谭”中。 回区搭车碰壁,艰难返川前行 从我们出发到现在,一路上大多采用得是“徒搭”的方式行进。徒搭,既是“徒步”和“搭车”的合解。 在国外,搭车是一种很成熟的旅行方式,虽然在中国它才刚刚兴起,但是它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引领了新一代年轻人多样化的旅行热潮。 当然选择徒搭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重在体验,有的重在交友,然而最重要的一点当然就是通过这种出行方式能够尽可能地节省路费。然而,徒搭的意义却远非节省路费这么简单。因为往往在徒搭的过程中,你极有可能遇见一些十分有趣的朋友,他们热心、善良、独立且富有青春气息,他们大都带着自己的光环和故事。所以徒搭往往也伴随着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信任和最真情实意的交往。 当然,选择徒搭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自身的安全问题。男生徒搭倒还好,女生徒搭则一定要结伴同行。因为女生牵涉的问题往往要比男生复杂许多。 然而,徒搭这么久,顺利的徒搭经历了很多,不顺的徒搭也见过不少。然而,在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一次还要数发生在甘肃省西南部临夏的徒搭经历。 搭车往往需要超长的耐心和一些好的运气 临夏地处伊斯兰回区,因地域、体貌、语言、信仰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让在此搭车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因暑期游人众多,总体来说在大西北的国道和省道上搭车还是十分容易的。然而,在靠近临夏回区的省道和乡道上,却极少出现外来的车辆,碰见游人的机率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当天,当我顶着烈日在靠近积石山的一条乡间小路上苦苦等待搭车时,还是不幸在艳阳下遭受了四五个小时的曝晒。最后,才被一位当地跑项目的工程车幸运载走,并向着临夏方向一路驶去。 对于搭车而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辆车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你又会遇见怎样的人。所以,往往你能做得就是耐心等待。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未知感,才使得搭车旅行变得更加有趣。 临夏初印象,异域风情飘香 临夏,古称“河州”,是一座文化灿烂,历史悠久的古城。相传,早在年前,临夏的先民们便在此生息和繁衍。多年前,秦王朝更是在此设置郡县,从而拉开了临夏作为县市的序幕。 走进临夏市,你能感觉到这里的城区面积虽不大,但走在街上仍旧能时常遇见人来人往,看见店铺林立。 古时的临夏,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要冲,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同时也是茶马互市的中心,因此享有“陇上八州之首”和“河湟雄镇”的美誉。 如今的临夏,少了这些虚名的桎梏,却多了几分小城的安详。走在临夏的大街上,时常能都相遇带着圆顶小白帽的回民,他们大都长着俊朗的外形,有着深邃的眼窝,看上去极具异域风情。他们是伊斯兰教最虔诚的信徒,世代居住于此,在此生息和繁衍,并将信仰之力一代传递给一代。 在临夏,这样的伊斯兰古建筑随处可见,有近百座 由于抵达临夏的时候已是正午,于是我们在街边的餐馆里点了一份酿皮和面片佐食。临夏因地处回区,餐饮多以“清真风味”为主。清真饮食并不是纯粹的“素食”,而是指穆斯林信徒食用的,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合理饮食。 所以在回区,回民禁食猪肉,也禁饮酒和吸烟,更反对一切有害于身体的行为。所以,为了避免与回民产生不快和不必要的纠纷,建议在前往回区之前一定要详细了解他们的饮食风俗。 近观清真寺,合影请求竟被拒 在临夏市解放路南门广场的南侧,伫立有一座挂满星月标识符号的亮白色主体建筑,它就是著名的大西关清真寺。 在回区,清真寺既是伊斯兰穆斯林信徒进行礼拜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提供给回族孩子们学习阿语的地方。每逢清晨,总能听见从大殿内传出阿訇(汉语中的学者或老师)嘹亮的祷告声和宣礼声,常会令人感动不已。 “宝瓶”和“彩月”往往是清真寺最显著的标识 相传,大西关清真寺始建于元代末年。虽然它曾在历代战火中经历过无数次焚毁,但是却仍旧延用至今。 饭后,我和老兵来到了当地著名的大西关清真寺。当我们慢步走入寺内时,只见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高约七八米,立有数根圆柱的圆顶式古建筑。它显得如此气势雄伟,庄严而肃穆。 在古建筑的院墙上装饰有彩色的浮雕,看上去十分的精美而典雅。在大殿的屋顶上,竖有三座金绿色相间的圆拱型尖塔,当地人称之为“望月楼”。在望月楼顶端则装饰有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典型的宝瓶和彩月。乍眼一看,整栋建筑显得造型别致又气势恢宏,真是无愧于“东西方建筑艺术交融的结晶”。 每天都会有数百名穆斯林前来寺院进行礼拜 听闻,大西关清真寺分为前厅和礼拜堂两个部分。前厅多供游客游览,而礼拜堂则多用于穆斯林信徒做礼拜之用。 碰巧的是,当我们抵达礼拜堂时正巧遇见一批穆斯林信徒在堂内做着礼拜。于是,我们未敢打扰他们,而是等他们礼拜完后,由我上前与他们进行了交流。 我见他们个个生得异域面孔且都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男的头戴圆顶小白帽,女的则用轻纱遮面。很是好奇,于是我大胆地提出了要与他们合影的请求。 然而不曾料想,我的合影请求竟然被他们果断拒绝了。 在清真寺内拍照需遵循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 正当我纳闷之际,忽然听闻院外守门的老大爷解释说:在礼拜堂合影是禁忌,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因为在伊斯兰教义中,女性处于劣等地位。她们常常都得以轻纱遮面的形式与人相见,且极少与陌生人说话,更别谈合影了。 民俗科普:受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戒律认为:妇女全身都是羞体,假如男人看见陌生妇女的面孔,则被认为是不吉祥的。因此,妇女戴面纱不但是保护男人,同时也是对妇女的保护。 听了老大爷的一番话,于是我才恍然大悟,对自己唐突的行为也是懊悔不已。所以,我们在没有认真了解一个民族的民俗和禁忌之前,千万不可鲁莽行事。 西北民歌活化石——临夏“花儿” 临夏是一个充满趣味的小城,除了拥有数十座清真寺和无数穆斯林信徒外,它还拥有一项著名的民间艺术——“花儿”。 “花儿”是流传于大西北的一种民歌艺术,而临夏便是其初始的发源地。“花儿”最早起源于甘、青、宁一带少数民族所传唱的情歌,它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点。难怪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誉了。 每年的“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是临夏地区一年之中最为热闹的时节。届时,你会听到在整座山坡上“花儿”满山飘荡,歌声此起彼伏,让人不自觉地就沉浸在了这异域风情的民族歌声里。 旅途总是这样匆忙而短暂,告别临夏,我们又向着下一站出发了。 写在后面: 临夏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甘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当地回民们聚集的故乡。其附近的景点有:积石关、松鸣岩、莲花山、双泉湖、炳灵寺石窟、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等。其饮食多以面食为主,代表如:油炸馃馃、河州包子、河州面片等。其中,尤以唐汪手抓羊肉和黄酒羊肉最具地方特色。 精彩预告 《迭部扎尕那,鲜为人知的人间仙境》 点击下方查看近期回顾 ↓↓↓ 一路向南,聆听来自夏河的佛教梵音 走进甘州张掖,近观七彩丹霞 夜翻祁连山,分道扁都口 走进茶卡盐湖,品味天空之境 近观高原明珠,露营青海湖 西宁,难忘的老酸奶 走进金城兰州,溯源黄河母亲河 西安,西安 夜翻秦岭,怒宿汉中 汉堡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