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导读 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在《以史为鉴谋复兴——写在临夏州史话丛书修订出版之际》一文中指出:“这套史话丛书,我们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临夏地理位置之重要、自然遗存之丰富、历史文化之悠久、民族风情之浓郁、各族人民之勤劳。临夏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被誉为河湟雄镇、中国西部旱码头,有中国彩陶之乡、中国花儿之乡的美称。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也是我们发展信心的重要来源。” 年春晚节目特设了《国宝回归》环节,展出了稀世巨幅国宝——《思路山水地图》,惊艳了世界!蜿蜒两万公里的丝绸之路,是古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延绵数千年的丝路历史,是世界文明的辉煌诗篇。今天小编要很傲娇的跟你们分享临夏作为丝绸之路南道重镇的厚重和绚烂!!! 丝绸之路是一条流金溢银的财富大道,联结中西的友谊大道,播撒文明的文化大道。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至地中海地区,向南延伸到印度次大陆。全长1万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多公里,甘肃境内多公里。公元前二三世纪和田的丝绸贸易就已兴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贸易更加繁荣,唐代进入鼎盛时期。大批的中国丝绸主要经丝绸之路南路运往中亚、中东直到地中海沿岸国家。“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不绝于时日”。在丝绸之路上,繁忙的戍卒、逶迤的商队、匆忙的信使、和亲的送迎队伍、清苦的僧侣、虔诚的伊斯兰学者不绝于途。 临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丝绸之路南道重镇。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曾派将军靳和西征,夺取陇西郡及其六县。《通典·州郡典》载,“河州……秦属陇西郡”。狄道(今临洮)经枹罕(今临夏境内)至西平(今青海西宁市)这条古道,是汉朝开通的“通西域之路”,即丝绸之路南线上一段,在临夏州境内全长约公里。这条古道的开通及其变化,同张骞通西域,汉朝与匈奴、西羌等民族间的长期战争有着直接关系。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往来,经济、文化频繁的交流,又促进了这条古道的畅达。 丝绸之路东段主要有三条。北路,从长安出发,沿泾河西北向,经咸阳、泾川等地到平凉,再经六盘山东麓至固原,然后西行到景泰的小口子(今称索桥)附近过黄河,直抵武威,再沿河西走廊的永昌、山丹、张掖、酒泉、嘉峪关、安西(今瓜州)等地直达敦煌。再西行,达中亚西亚。 中路,从长安出发,沿南线路线到临洮,再北经阿干河谷到兰州,从河口渡黄河,过永登,越乌鞘岭,经武威,到张掖与南北两路会合直抵敦煌、西域。 南路,从长安出发沿渭河而上至宝鸡东,越大震关,经秦安、通渭、陇西、渭源、临洮至临夏,在永靖炳灵寺或积石临津渡(今大河家)或经东乡红崖子渡黄河“飞桥”,再经青海的民和、乐都、西宁等地,越祁连山过扁都口到张掖,与北路会合一处,直抵敦煌、西域。 丝路东段的这三条路线从汉代就已开辟。汉武帝巡狞河西走的是北路,唐代高僧玄奘和诗人岑参所走的路线则是中路,张寨、霍去病、法显、隋炀帝、文成公主走的是南路。总的来看,南路虽远,但沿途人口稠密,道路畅达,经济富庶,是商旅、使团行走的路线,比荒僻的北路和常常断路的中路更为重要。 河州的丝绸之路,以州东丝绸之路干线上的狄道(秦、汉二代陇西郡治,今名临洮)为枢纽,有五条路都经过州境。北去河西和青海的,都要由州境的古城村、莲花城、红崖子、大河家四盆地渡河;西南至川藏的,都循州境主要河谷进入甘南高原。张骞通西域、霍去病征匈奴、隋炀帝西巡、文成公主西嫁、法显取经,都是经河州丝绸之路南道实现的。州境五条主要古道叙述如次: 狄道—允吾渡道 自今临洮北循洮河右岸至白坡根由于巴米山(海拔米)西阻,改向由大沟,经漫坪、湖摊、陈井,循巴米山与雾宿山(今笔架山)之间的红柳沟,南至金城郡治允吾(今永靖古城村)渡河,西循沙子沟或沟南黄土梁,经川城、古鄯、红古至令居(今永登)去河西。 狄道—左南津道 自临洮北循洮河右岸至巴下寺渡洮河。西北经红济桥过洮河,经东乡唐汪、董岭、麻石湾沟至红崖子,过“飞桥”至永靖白塔寺盆地,以后走左南津渡黄河,会合上述允吾渡故道。此线上的左南津,今被刘家峡水库淹没。 狄道—安乡津道 自今临洮渡洮河至流川河谷的下古域(即南宋当川,今康乐县流川,西越流川河与广通河及广通河与牛津河间的两条黄土分水梁(今和政南阳山),或从康乐流川到广河,经红壑岘、阿力麻土、梁家寺、陈家集,上东乡县关卜、百合两乡,经凤凰山入今大夏河后,北至安乡津(旧名莲花渡,今被水库淹没),会合上述两古道。 狄道—大河家渡道 亦东起临洮。西循康乐县三岔河、广河县广通河等谷地,经白石河(今大夏河)西支的罕幵溪(今红水河),或罕幵南溪(今老鸦河谷),再循样卑河(今积石县刘集河)至大河家渡河,循白土川北上,与前述河西诸道会合。或从河州上北塬、井沟、柏杨岭、银川、辅川、居集、吹麻滩至大河家。过黄河至青海、河西走廊。 狄道—老鸦关道 自狄道西渡洮河,循康乐县苏集河谷或广通河谷经河州(今临夏市)、双城至老鸦关河(罕幵南溪)上游,越过米的达里加山垭豁,进入青海省境的清水河谷(古名索恭川或姑楚河),从循化—甘都盆地渡河,至唐代廊州治所定塞军,北循化隆河谷经巴燕镇(今化隆回族自治县)与拉脊山分水岭,以达湟水谷地的平安驿(今海东地区行署所在)与乐都城(唐为陇右道治鄯州),此线为唐代经廊州至鄯州要道之一。 丝绸之路沿途设有烽墩,以保护丝绸之路之畅通。据明代嘉靖本《河州志》记载,河州设有二十一处烽墩,每一处有五名士兵常守。这些烽墩为崔家塬墩、干沟岩墩、小黑水山墩、张家寨墩、船坡墩、白马庙山墩、红崖子山墩、安家山墩、下胖哥山墩、刘家山墩、干沟山墩、孔家寺山墩、青石山墩、朱家山墩、党家山墩、大通塬墩、黑台山墩、免哥山墩、梨哥山墩、小川山墩、党家塬墩。 丝绸之路出西京(今西安)安远门,西到凉州(河西节度使驻地,今武威市凉州区),再西到西域诸属国,“沿路有驿,供行人酒肉”。全国主要水陆驿道上设有驿站所,其中水驿86所。根据甘肃省现行区划考证,在陆驿中甘肃省境内就有43所,其中临夏州境内丝路南线道上就有8所驿站,即三岔驿(今康乐县)、定羌驿(今广河县)、宁和驿(今和政县)、凤林驿(今临夏市)、银川驿(今积石山县)、长宁驿(今积石山县)、韩家集驿(今临夏县)、盘坡驿(今临夏县)。还有一处水站(东乡扎木池)。 虽然河湟战事频繁,“西陲多衅,枹罕尝为战地”,但道路还是畅通的。西夏、前凉、南京等割据政权占据河西走廊,北、中道受阻,丝绸南道却异常活跃。 元朝著名文学家马祖常有一首诗:“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该诗形象地表述了丝绸少路上波斯商人的商业活动。商人是丝绸之路上的活跃群体,是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沟通东西方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继粟特人之后,信仰伊斯兰教的撒尔塔人成为丝绸之路上有生力量。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撒尔塔”的原始含义就是“商贾”,后来有了穆斯林的意思。撒尔塔人是13世纪蒙古西征时签发而来的。东乡族的形成与商业有密切的关系。“撒尔塔”人身上充盈着古阿拉伯人、古波斯人“善商”的因子。“撒尔塔”人定居中国西北地区之后,仍然把商业作为自己主要的生活方式。 穆斯林初来中国,流离失所,又无田产,因此多从事服务业,如饮食、牛羊肉、制香、药业、珠宝、手工工艺等。他们定居临夏后,继续经商。元代的汉、吐蕃、色目人在州城近郊定点交易粮食、牲畜、皮毛、毛褐、铁器、药材、茶叶、鞍具等。明初,河州卫指挥使宁正令军民以茶布易粟,自相贸易,“不数年,河州遂为乐土”。商人们还进行大规模茶马贸易,大多时间每年易马多匹。纳马之时,市场上“万马腾骧,殆成云锦”。丝绸和茶马贸易带动了商业贸易和物资交流。清代河州“多脚户”“多负贩”“商贩如织”。八坊、韩集、三甲集、锁南坝、莲花等地区成为河州的重要集市。藏区的畜产品,大河家的保安腰刀,东乡的褐子、毛毡,永靖的土盐等行销河州内外。州外所产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品,源源不断地运入河州,使河州成为连接东西部的商品集散地。 元代有一位腰缠万贯的商人,名叫哈三。他把中国的丝绸、茶叶运入中亚,把中亚的玉器、农业特产运入中原,走到一个地方出售自己的商品,采购当地特产,走到另一个地方又出售自己的商品,采购当地特产。几年下来,成为巨富。商业队伍从几个家人,变成一支矩大的商队。最后就居留在宜居的丝绸之路重镇—河州南关大寺附近,开设商铺,由行商成为坐商。在长期奔波于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商人眼里,河州是一块充满生机的土地,同时也是一个大市场,随着交易数量的不断攀升,这个偏僻小城慢慢变成了一个商贾云集、买卖日盛之地。他们修建清真寺,随之陆续来了许多胡商,定居在南关,围寺而居。流金淌银的商业大道,成就了中亚商人的淘金之梦。人们有“先有哈家坟,后有河州城”的传说。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经明清两朝,给河州带来了繁荣。河州一度被称为“小北京”。 来源:《临夏州史话》、临夏青年 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网、网络 走近她 了解她 热爱她 这是你不知道的临夏 让我们一起缓缓拉开历史的帷幕 领略真实临夏的迷人风采。 未完待续哦~~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白巅峰专科医院那里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xiazx.com/lxsly/19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