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4/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鳌头傩戏

徐光文

洞磨过后上盘坡,

亲戚相逢笑语多。

最是徐家村子密,

鳌头访罢访窠砣。

这是百年前陇上诗坛宿将张建描写鳌头的诗句。

鳌头,村名。俗称“鳌头徐家”。在河州万顷塬上,为吾邑望族,代有才人,人丁兴旺。当地民谚云:“上塬嫑打听韩家,下塬上嫑打听徐家”。这说明徐家在万顷塬上影响大。人人皆知。

相传徐姓为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封地于徐,建立徐国。自明朝洪武年间,徐氏先祖遣戍河州,落居于万顷之塬迄今已有余载。忆昔魏国公徐达助朱元璋定鼎南京,北定中原,西顾秦陇,驱鞑虏于昆仑之丘。奠定大明江山三百余年。徐氏子孙随麾征战,功莫大焉。洪武十年(年)河州卫指挥使徐景携指挥同知何锁南普截元城之半,向南扩展一里,威震神州,州府始有“河湟雄镇”之称。

若考其鳌头由来,原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它,后以“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村人以其意命之。

自清以降,河湟多事。村人徐仪烈为和政汛经制,光绪乙未,组织民众守城,保全城防,而以劳瘁卒于任上,宁人私谥“勤毅”。增生徐玉汝,治家有方,其祖母生见玄孙。民国初,省长张广建书赠“五世同堂”之匾。诸生徐世名及徐瑞亭皆为一时才俊。新中国成立前夕,王震大军某营驻扎鳌头,村人驮粮送物踊跃支援大军强渡黄河。此则鳌头人文也。

至于形胜,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冠绝一时。万顷塬犹如巨鳌,北望黄河。而徐家似鳌头饮于黄河、漓水交合之外,尽深山河之涵养,地势之旺,无与伦比。有唐以来,处丝绸之路要冲,村旁筑堡镇守,均为军事重地,今遗址犹存,为曲柳戍。傲立万顷塬的鳌头村,犹如一位巨人,头顶蓝天,脚踏黄土,这位巨人总是让人记得,因为与傩有关。

从文字学角度看,“傩”与“难”为古今字,“难”是形声字,其本义为鸟。“傩”又写作“堇鸟”。《说文解字》:“堇鸟,鸟也,从鸟,堇声。”《正韵》:“同傩,其意为驱邪除恶。”《集韵》:“难,郤除凶恶也。”《康熙字典》:“驱疫也”。

究其本质,傩则为驱疫巫术,滥觞于尧舜时代。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湟流域,收购了一件半山文化傩面彩陶,今藏于瑞典国家博物馆。由此可以证明,傩的历史久远,已达多年。《论语》:“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后来代代接力,薪火相传,成为一种寄托,一种精神。头戴面具,手持兵器,随鼓锣笛,翩翩起舞,或表现神话故事,或模拟军事活动,或驱鬼,或祭祀……将故地南傩与军傩融会贯通,形成特色,摄人魂魄。

傩为雅名,跳会则为俗名。村人就是对这份祖宗遗产的执着坚守。沿袭祖先遗制,春祈秋报,盛传不衰,以跳会为名,保存有同光时面具、戏服。经历了六月会、七月会到正月会的发展。体会了由二十四折戏到十八折戏的心酸,鳌头傩戏的发展史就是村人对文化的守望史。随着历史的烟云,雅俗交替,从“酬神”到“娱人”之变,神秘的面纱,终被揭开。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登临中央电视台以及《光明日报》《中国面具艺术》《民间文学论坛》等国家级报刊。古村也被命名为“临夏傩戏之村”“甘肃省傩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甘肃省艺术研究所科研基地”称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余秋雨说:“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的确如此,鳌头村也没逃过这个“魔咒”,这个北方小村子从来不乏不远万里的朝拜,先后迎来了同居亚洲村的日本和韩国学者。他们匍匐在傩戏脚下,手焚心香,敬心拜请。信仰的心灵之中,竟是如此熙熙攘攘。他们是来寻根,寻文化之根。

印记的是沧桑,鳌头傩戏也被名流翘楚关爱。他们或赋诗,或题字,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xiazx.com/lxsrk/104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