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市临夏县城市总体规划 (—)公示内容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和民族用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商贸流通产业及相关产业,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突出临夏市、临夏县在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中心城区建设,实现临夏市、临夏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年。其中,近期为-年,中期为-年,远期为-年。 三、规划层次及范围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州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 .州域 临夏回族自治州行政辖区范围,包括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东乡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和积石山县,面积为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 包括临夏市域、临夏县域及和政县三十里铺镇、马家堡镇,东乡县东塬乡、河滩镇。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 东至临夏市行政边界、南至临合高速-兰合铁路沿线、西至临夏县临循高速公路出入口、北至北塬乡行政边界。中心城区总面积9.4平方公里。 (点击查看大图) 四、城市性质 甘肃中南部地区中心城市,兰州都市圈西南门户,甘肃省重要的民族特色产品生产基地,民族风情突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 五、城市职能 甘肃省重要的特色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民族文化交流展示基地。 兰州都市圈面向藏区的重要商贸物流节点。 甘青川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服务基地。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六、城市发展目标 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确保到年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建成经济繁荣、生态为本、民生优先、文化引领、宜居宜业的“幸福美好新临夏”。 七、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区域协调策略:融合协作、共赢发展 以特色食品和民族用品加工产业、民族文化交流与展示作为临夏落实甘肃省丝绸之路黄金段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国家文化向西开放的重要节点。协同推进兰州都市圈、兰西城市群联动发展,建设面向藏区的重要的门户枢纽城市;联手打造区域特色旅游线路,建设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平台。加强区域资源环境、综合交通、重大基础设施等支撑条件的共建共享,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联系。 2.生态固本策略:安全稳固、和谐共生。 坚持城乡发展的底线不突破生态环境容量,划定生态环境保护控制线和城乡增长边界控制线,合理确定城乡发展规模。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综合建设,加大植被恢复力度,保障基本生态安全。加强城乡生产生活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城乡环境质量。 3.城乡统筹策略:城乡一体、保障民生 以生态和产业承载力为基础,合理引导部分农村人口向主要城镇集聚。整体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智能化运营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文化引领策略:开放发展、传承创新 深入挖掘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价值,加强民族文化的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 5.产业发展策略:深度融合、特色发展 充分利用互联网经济,借力区域发展,实现自身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文旅农工商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立足优势产业基础和资源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引领,发展以食品加工、民族特需用品加工为主的民族特色产品加工产业及上下游延伸产业,培育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引导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发展。 6.品质提升策略:品质特色、设施保障 以解决市民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切实改善城市面貌和空间品质,进一步强化城市的山水人文特色,凸显城乡特色景观风貌。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保障,与周边乡镇实现共建共享。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旧城区路网进行重点改善,密切城乡间交通联系,实现高效便捷的城乡生活。 八、发展规模 .州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年,州域人口-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85万人,城镇化率39%-40%。年,州域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0万人,城镇化率53%-56%。 2.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规划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37万人。规划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53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4平方公里。规划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8.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0平方米。 (点击查看大图) 九、州域城镇体系规划 .州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主两副,四轴三区”的州域城镇空间结构,构建强核引领、轴线驱动、多点支撑的开放型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一主:中心城区,即临夏市县一体化发展区,是临夏回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承接兰州、面向藏区的门户性枢纽,形成全州发展动力引擎。 两副:永靖县次中心城市和和政县次中心城市,是辐射带动州域南北部的重要发展极核。永靖县承担联系兰州的门户职能,带动州域北部区域城乡发展;和政县承担带动州域南部区域城乡发展职能。 四轴:“两主两次”四条空间拓展轴线,强化对外联系,突出开放引领作用,增强州域城镇间关系,带动重点地区发展。即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康临高速城镇发展主轴,沿康临高速、临夏至大河家高速以及同走向的基础设施线路;兰州至永靖快速通道—永靖至临夏高速—临合高速城镇发展主轴,沿兰州—永靖—中心城区—甘南的主要交通廊道;康临高速—康临和二级公路—康冶二级公路次轴(南北向),沿临夏-东乡-广河-康乐高速及康冶二级公路等干线公路;临夏—东乡—兰州高速公路次轴,沿临夏至东乡至兰海高速。 三区:大夏河流域城镇发展区、沿黄城镇发展区、洮河广通河流域城镇发展区。 2.州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乡镇”五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 中心城区:临夏市、临夏县一体化发展区。 次中心城市:永靖县次中心城市和和政县次中心城市。 县域中心城市:东乡县县城、积石山县县城、广河县县城、和政县县城、康乐县县城。 重点镇:枹罕镇、大河家镇、三甲集镇、盐锅峡镇、松鸣镇、河滩镇、达板镇、唐汪镇、莲麓镇、土桥镇。 一般乡镇:其余乡镇。 3.州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 规划州域城镇规模结构分为53万人、3-5万人、-3万人、0.2-万人和0.2万人。 表州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表 4.州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州域城镇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农贸型、旅游型、商贸型五类。 表2州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点击查看大图) 5.州域综合交通规划 ()区域客货运枢纽 铁路枢纽:规划年,临夏回族自治州范围内共建设0个站点,分别为八盘峡站、盐锅峡站、刘家峡站、考勒站、河滩站、林家村站、临夏站、单子庄站、双城站、土门关站。其中河滩站为会让站,八盘峡站为接轨中间站。 客运枢纽:建设3个一级客运站,为临夏汽车客运总站、临夏汽车站和临夏县汽车客运站。建设6个二级客运站,分别为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积石山县、东乡县汽车客运站。 货运枢纽:规划形成2个物流枢纽,5个物流园和多个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以公铁联运为主的多式联运。 (2)公路规划 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两纵两横”的高速(快速)公路系统总体格局。 两纵为:)康临高速—临夏至永靖高速(近期为沿黄快速通道,远期升级为高速公路)—永靖至兰州高速组成的高速公路系统; 2)东乡至广河高速—广河至康乐高速组成的高速公路系统。 两横为:)临循高速—临合高速—康临高速组成的高速路系统; 2)临夏至大河家高速—环城高速(包括机场高速)—临夏至东乡高速组成的高速公路系统。 干线公路:规划形成州域内部交通通达、路网等级匹配的干线公路网系统。改建、新建一级公路2条,包括折达公路、锁折公路、兰州至永靖至大河家沿黄快速通道、G30、G23、S折桥至积石山段、S05、S32、S28、S、白王至八松公路。改建、新建二级公路5条,包括G23折桥至锁南镇段、G、G、S05、S、S折桥至康家崖段、S3、S、S、安家坡至韩集公路、那勒寺至折桥公路、陈家台至漫路公路、阿力麻土至马家堡公路、水泉至松鸣岩公路、汪集乡至广河县城关镇。确保各镇均有二级以上的公路通过。 旅游公路:规划以沿黄河旅游通道和沿太子山旅游扶贫大通道2条旅游公路为主,实现州内重点景区二级以上公路连通,形成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旅游公路网。沿黄河旅游通道依托永靖至大河家沿黄旅游一级公路建设。沿太子山旅游扶贫大通道经过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和积石山县,连接8条国省道(G、G、S05、S06、S、S30、S、S)、6条县乡公路和46条村道,并与沿黄旅游一级公路相对接。 (3)铁路规划 建设兰合铁路,永靖县内沿黄河和刘家峡水库南边界、经折达二级公路同线位,进入临夏市、临夏县,增强与兰州、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间的联系。 (4)航空规划 规划在临夏县坡头乡冉平村建设北塬机场,标准为4C级。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县建设通用机场,争取建设7个县通用机场。 (5)港口和内河航运 全面综合整治黄河刘家峡、盐锅峡、寺沟峡库区和洮河至黄河交汇口段航道、炳灵电站至大河家段36公里航道;改造三二家、鲁坪、尕白家码头,有效提升通航水平。 (点击查看大图) 6.州域生态保护与空间管制规划 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以区域生态一体化为原则,统筹区域生态资源,推进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构建“山、水、林、田、湖”和谐相容的绿色生态安全体系。 自然保护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保护4处自然保护区:太子山自然保护区、恐龙足印群自然保护区、黄河三峡湿地自然保护区、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依据《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森林公园,和政县南阳山森林公园、临夏市南龙山森林公园、永靖县巴米山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 风景名胜区:依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风景名胜区4处: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政县南阳山森林公园、临夏市南龙山森林公园、永靖县巴米山森林公园。 河流水系:加强对黄河、大夏河、洮河、湟水河4条主要河流的保护,完善河流两侧绿化建设,防治水土流失,严禁非法占用滩涂湿地。在各级城镇规划中,落实城镇河段的具体保护范围和要求。 生态公益林:根据《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和《甘肃省公益林管理保护办法》严格保护公益林。 基本农田:《临夏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划定基本农田面积公顷,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 水源保护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地下水质量标准》(GB/T-93)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4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临夏州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其中以泥石流、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零星出现在黄河干流库区周边。加强监测和安全防护,禁止在相关区域进行建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十、规划区城乡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重点城镇为重要节点,聚集发展要素,加快人口、特色产业和城镇服务聚集,带动周边乡村地区发展,促进城乡产业统筹、联动发展,引导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发展,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功能布局。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重点培育特色食品、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基地、民族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兰州都市圈面向藏区的商贸物流节点、甘青川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服务基地等综合产业、服务职能,发挥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实施核心带动战略,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重点强化市县一体化建设,协调周边城乡关系,形成合力,带动州域整体发展。 重点镇:镇及周边乡村经济社会服务核心、文化中心,城乡统筹重要载体,独具特色精品小城镇。 一般乡镇:乡村经济社会服务核心、文化中心,休闲宜居型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标准应能满足本镇基本生产、生活要求。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十一、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规划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发展方向 临夏市发展方向——以临夏市老城为中心向外围拓展。近期重点向东向南发展,向西适度拓展,兼顾北塬乡塬上塬下一体化发展。中远期拓展东部组团,完善西部组团。 临夏县发展方向——近期主要发展经开区并推进临夏县县城的旧城更新,远期发展大夏河北岸向东至新集镇所在区域。 (2)空间结构 至年,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一带、一心、两片、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带”即沿大夏河集中发展带。 “一心”即市县双城之间的绿心。 “两片”即临夏市片区和临夏县片区。 “多组团”即老城综合服务组团、东部教育综合组团、南部商贸物流组团、西部文化综合组团、县城综合服务组团、新集综合组团和经济园区组团。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2.组团功能布局 ()老城综合服务组团 以居住、生活服务、行政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以及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主的综合功能区,临夏历史文化资源和城市特色集中体现的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公顷,居住人口约为23.8万人。 (2)东部教育综合组团 综合功能区,职业教育和生活服务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公顷,居住人口约为4.5万人。 (3)南部商贸物流组团 综合功能区,商贸物流和站前综合服务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公顷,居住人口约为4.8万人。 (4)西部文化综合组团 以文化展示、文化交流、居住、生活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综合功能区,临夏文化展示窗口和城市特色重点塑造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公顷,居住人口约为0.6万人。 (5)县城综合服务组团 综合功能区,县城生活服务、商业商贸、行政服务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公顷,居住人口约为4.9万人。 (6)新集综合组团 综合功能区,园区配套服务、生活服务重点发展区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公顷,居住人口约为3.3万人。 (7)经济园区组团 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兰合铁路货枢纽所在地,生产制造、研发服务、现代物流集中发展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为公顷,居住人口约为.万人。 (点击查看大图) 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与水系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落实城市发展定位,实现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整体目标。以河流生态绿地廊道建设和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为重点,规划公园绿地体系能够对城区实现全覆盖,并将生态功能与休闲功能相结合、将城市形象与居民需求相结合,形成规模达标,层次丰富、形象多样的绿地景观系统。 规划形成“一心、两廊、八园、多带”的绿地系统结构。其中,“一心”为临夏市、临夏县县双城之间由现状农田、湿地公园、村庄等组成的大型生态绿心,主要布局农业生产、休闲游憩功能。 “两廊”为临夏县沿槐树关河形成的生态绿廊、临夏市与东郊公园相连的城东生态绿廊。 “八园”为临夏县2处市级公园和临夏市6处市级公园。 “多带”为由滨水绿地、道路防护绿地和带状公园相互交织形成线型开敞网络体系。主要的带状公园包括大夏河带状公园、红水河带状公园、前河沿东路带状公园、兰廊路带状公园、老鸦关河带状公园等。 (2)水系规划 重点保护与整治穿过中心城区内部或边缘的8条河流,包括大夏河、多支坝河、槐树关河、牛津河、漠泥沟河、老鸦关河、红水河、掌子沟河。 主要水系整治措施包括:结合城市防洪要求,整治疏浚河道,保持现有自然河道的生态特性,逐步对已经人工化的河道进行生态化改造;重点对穿过城市建设区的河道进行整治,通过生态修复、景观绿化、驳岸设计等手段,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品质,增加河道的生态、景观观赏价值;通过蓄积雨水、补水泵站、上游水库补水,引水补水等补水措施,改善河道水量情况。 规划大夏河的蓝线范围为堤防工程边线外0米,多支坝河、槐树关河、牛津河、漠泥沟河、老鸦关河、红水河、掌子沟河等其它河道蓝线范围为堤防工程边线外5米。 (点击查看大图) 4.中心城区特色风貌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城市风貌与特色总体定位为“山水古河州,多彩民俗城”。 规划形成“一带、两轴、六区、多核”的景观系统结构。 “一带”为大夏河滨河景观带。 “两轴”为临夏市老城区的城市景观轴线与临夏县城市景观轴线。 “六区”指六类景观风貌区,即现代居住风貌区、旧城人文风貌区、综合服务风貌区、职教培训风貌区、现代物流风貌区及特色产业风貌区。 “多核”为多个民族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节点。 (点击查看大图) 5.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旧城更新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保护中心城区以“南山北塬、一水中流”为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主要历史河流、景观视廊等地理环境要素。保护解放路(八坊)历史文化街区、红园路历史文化街区、军荣路历史文化街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保护民族文化建筑及周边空间环境。 (2)旧城更新 以保护旧城区民族风情为重点,加强对古遗址、古建筑、传统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恢复旧城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风貌和空间格局。加强旧城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特色城区。通过在新城区集中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社区,吸引人口外迁,降低旧城区人口密度与规模。 调整优化用地功能。逐步搬迁、置换与旧城发展定位及风貌不符的用地,重点发展商贸、行政、居住职能,强化旅游、休闲职能和历史文化展示、交流功能,从而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优化、充满活力的旧城区。临夏市重点提升商业与商务功能,引进与提升科技信息、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临夏县重点对老县城的商贸服务业空间布局进行谋划,多设立民族特色商铺,提供给回民真正能够就业的机会,并以此推动老县城的改造。 临夏市重点完善旧城区路网系统,增加路网密度。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辅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的交通组织体系。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解决车辆停放、道路宽度不足等交通问题,同时合理组织旅游线路。临夏县重点疏解过境交通,保存老城区特有的街巷格局。 强化大夏河滨河绿化带的建设。增加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公共绿地,加强绿化网络在空间上相互渗透,做好绿化景观节点设计,提升环境品质。完善旧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改善旧城区环境质量。 (点击查看大图) 6.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高服务品质、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绿色交通发展典范。 (2)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铁路:新建兰合铁路,新建临夏站(客运)、临夏县双城站(客货两运,以货运为主)两个车站,远景增建林家村站和单子庄站两个车站。 公路:对23国道、30省道进行改线,对省道进行改线升级,建设临夏县双城至青海循化的临循高速公路,新增4个高速出入口。 航空:积极推进北塬机场的建设,并规划环城高速作为快捷通道,努力提高空中救援和应急抢险能力。 (3)汽车客运站 近期,临夏市在现状汽车客运站的基础上,新建改建汽车客运站共5座。临夏县汽车站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 (4)道路系统规划 市县间共规划6条主要联系通道,即环城北路-纬五路、兰郎路-新集大道、河州大道、G23线、临合高速公路和新建环城高速。 规划在临夏市内部形成“六横十纵”的主干路网络,其中“六横”包括环城北路、兰郎路—民主西路—民主东路—刘临路—折桥北路、前河沿东路、北滨河路、南滨河路、国道23。 “十纵”包括环西五路、环西四路、环西三路、环西一路、环城西路、团结路—解放路—南龙路、陈方东路—城东一路、城东四路、城东五路、智强路。 (5)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推行公交优先策略,公交出行比例达到40%以上,规划公共交通线网覆盖市区90%以上,公交线网密度在市中心区达3-4公里/km2,城市边缘区达2-2.5公里/km2。 规划在升级改造后的市县中部快速通道兰郎路-新集大道上设置市县公交快线,作为中心城区最主要的公交走廊。至年,城区公交车辆将达到-标台。 (点击查看大图) 《临夏市临夏县城市总体规划(-)》公示说明为指导临夏县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促进临夏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临夏县委、县政府委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于年5月开始启动了《临夏市临夏县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县上及州上组织的总规初步成果阶段的审查,为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肃省城乡规划制定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应进行公示,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修改完善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现对《临夏市临夏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公示时间:年2月2日—年3月23日(为期30日) 现场公示:临夏县旧城区永恒广场、新区静安广场、黄泥湾乡政府 网站公示:临夏县人民政府网: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治疗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