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国民族报推出“决胜·‘三区三州’在行动”专题报道——临夏篇。 临夏回族自治州 地处甘肃中部的临夏回族自治州,生活着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31个民族。全州总人口.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9%。其下辖的7县1市均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对于包括临夏州在内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党中央始终牵挂在心。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布塄沟村考察,并作出了“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的重要指示,极大鼓舞了全州上下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情真真,意切切。5年来,临夏州各级党委、政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举全州之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任务扎实有效落实。 “我们紧盯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找穷根、定靶向,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表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劳务输出、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增收产业,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截至年底,全州贫困人口从年底的73.3万人减少到26.0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2%下降到14.66%,脱贫攻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一户一策助临夏精准脱贫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折桥镇慈王村29岁的东乡族青年马哈格,以前工作经常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挣的钱基本在外挥霍了,全家人仅靠他的母亲和妻子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在开展脱贫攻坚过程中,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坚持因户施策、因人施法,经常到他家走访,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动员马哈格主动作为,并利用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帮助做起了小本生意。如今,马哈格一家不仅住上了新房,每年收入五六万元。这两年,马哈格一家人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变,成为临夏州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的缩影。 临夏回族自治州成立于年11月,辖7县1市,其中,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我国东乡族、保安族的主要聚居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临夏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全面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帮扶计划为着力点,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的要求,聚焦贫困村和贫困户,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稳步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和政县松鸣镇狼土泉村成立了合作社,凡是入股的村民都可以参与分红。图为村民石虎展示自己的股权证书。 据临夏州委书记杨元忠介绍,近年来,临夏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州贫困人口从年底的73.3万人减少到年底的26.01万人、累计减贫47.2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2%下降到14.66%。临夏市通过贫困县退出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脱贫攻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临夏州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劳务输转、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增收产业。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参与式扶贫方式,大力推广临夏市“以德扶贫”成功经验,抓好脱贫致富正面典型的宣传引导,营造“我要脱贫”“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让贫困户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过上好日子。 临夏州还把发展教育作为“挖穷根”的治本之策,在甘肃率先实现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每年免除课本费、学杂费、保教费等各类资金过亿元,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 “我们将把‘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帮扶计划作为今后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工作,抓顶层设计、抓培训、抓过程督导、抓力量保障,全力推动‘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帮扶计划落实。”杨元忠说,下一步,临夏州要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敢死拼命的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对照《临夏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帮扶计划,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干到位,确保脱贫工作扎实、过程务实、结果真实。确保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老百姓满意、让党中央放心。 培育富民产业,希望之花正芬芳 到扶贫车间务工,挣钱顾家两不误穿线、车缝、转角、包缝……走进位于临夏州临夏县的思明区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缝纫机的转动声不绝于耳。数百名妇女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缝纫技术。待培训结束考试合格后,她们将被安排到与培训基地一墙之隔的制鞋车间务工,成为产业工人。 临夏县有着制作布鞋的传统,为了辐射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参与布鞋加工产业,临夏县在厦门市思明区的对口帮扶下,投资万元建成了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 ▲在临夏县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基地,村民正在参加培训。 “培训基地的学员以北塬、土桥、先锋等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只要是自愿从事布鞋加工和创办布鞋加工企业的群众,都可以免费接受技能培训。”临夏县特色产业办公室负责人李玉莲说,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已举办了6期精准扶贫布鞋加工培训班,受训人数达人次,开办扶贫车间32个,增强了布鞋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造血”功能。 44岁的鲁新萍家住北塬镇朱潘村,今年8月加入制鞋工人的行列。“以前我主要在家种地,刨去化肥、农药等开支,种5亩地也就赚一两千元。到扶贫车间工作后,收入可比以前好多了。”鲁新萍高兴地说。 鲁新萍一家因病致贫,她的丈夫患有高血压,两个女儿正在读书,她还要照顾身有残疾的小叔子。在得知县政府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出布鞋加工培训项目后,鲁新萍立刻报了名。“在家门口务工,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她说,如今丈夫看病有补贴,孩子上高中也不用交学费,全家离脱贫的日子不远了。 近年来,临夏县通过技能培训、资金扶持、宣传营销等多项措施,加快布鞋加工产业发展步伐。据统计,全县布鞋加工企业和加工户已遍及20个乡镇、98个村,从业人员1.8万人,年生产各类布鞋万双,实现产值1.8亿元、销售收入1.2亿元。布鞋产业已成临夏县重要的富民产业之一。 同样是发展富民增收产业,广河县把扶贫车间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依靠当地特色资源,鼓励企业发展以民族服饰等特色产品为主的扶贫车间,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东乡族妇女马拉比叶是广河县电商孵化园君冠帽业的一名员工。她已经工作两个多月,每月有元收入。“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我很知足。”马拉比叶说。 在电商孵化园,“后厂”带动就业,“前店”则通过网络把产品销到更远的地方去。如今,广河县已在庄窠集镇、城关镇、三甲集镇等乡镇建成扶贫车间11个,带动多户群众在家门口从事小型加工业,3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受益。 “扶贫车间既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又能让企业吸收更多的贫困人口务工就业。贫困群众可就地脱贫,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广河县商务局局长马俊祥说。 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做活产业扶贫大文章 和政县松鸣镇狼土泉村平均海拔在米左右,土壤、气候等条件适合种植当归、羌活、冬花等中药材。然而,由于种植分散且不成规模,药材产量时高时低,村民收入来源仍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截至年底,全村户名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61户人。 “以前种一两亩当归,收入也就四五千元,刨去成本剩不了多少钱。”村民石虎说。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依靠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在村里流转了10亩地,走上了规模化种植当归的道路。 为了帮助村民提高当归的产量和收益,在甘肃省财政厅驻狼土泉村扶贫工作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浩的协调下,村委会邀请甘肃农业大学中药材种植专家晋小军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户答疑解惑。 “有了专家的指导,才知道何时给当归施肥、打农药更科学有效。”石虎说,他种植的10亩当归为家里带来了3万元收入,让他成为全村人羡慕的对象。靠着种植当归,石虎成功脱贫,今年初他又流转了20亩土地,准备大干一场。 以往,村民们买当归苗要从定西的岷县、渭源等地进货,价格高且质量好坏不一。 “一斤苗子七两土。当归苗的运输成本很高,严重制约了村里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狼土泉村党支部书记徐忠仓说。 为了把种植当归培育成富民产业,从去年7月起,驻狼土泉村扶贫工作队投资80万元,建设了当归规范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包括4亩育苗基地和2亩当归实验田。“用不了多久,村民们就可以在村里买当归苗,不仅支出减少了一半,而且质量也有保证。”王浩说。 目前,狼土泉村共种植当归、羌活、冬花等中药材亩,每亩可助农增收元左右。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凡是入股的村民都可以参与分红。 狼土泉村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是临夏州做活产业扶贫大文章的缩影。近年来,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问题,临夏州各地创新资金发放方式,以奖代补,为贫困户提供户均2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临夏州还先后出台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和《八大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带动1.38万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4.44万贫困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开展贫困户劳务技能培训4.5万人次、就业培训3万人次,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奋斗拼出好日子 傍晚时分,原本安静的穆清庄园因为食客的到来逐渐热闹起来。入口处,美丽又干练的老板罗燕忙着招呼客人。在这个如花园般的农家乐里,绿色的藤蔓植物在精心搭建的铁架上肆意生长,各色花朵竞相绽放。 无污染、无添加、纯手工,罗燕对食材有着严格的要求:火锅底料要用47种调料、翻炒8小时制成,所有面食完全手工制作……穆清庄园自年开业以来,因为坚持对品质的追求,成为当地众多农家乐中的佼佼者。 穆清庄园地处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全村现有户多人,其中约80%的村民是东乡族。 由于人多地少,折桥村靠传统的农耕和养殖很难脱贫。近年来,随着“牡丹节”“美食节”等节会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临夏观光旅游。临夏市因势利导,积极促进旅游产业和富民产业融合发展,在折桥村、罗家湾村、单子庄村建设特色农家乐、茶园家,带动万余群众就业,不断提高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以前外出务工挣钱少,如今开个农家乐,一年能挣10万元左右,还能照顾家人。”折桥村村民马中平说。他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在村委会的帮扶下开起了农家乐。经过三四年的发展,马中平不仅还清了10万元贷款,而且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据折桥镇副镇长张文林介绍,折桥村现有农家乐家,每户年收入在10万元至30万元之间,给本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余个就业岗位。今年以来,折桥镇党委、政府将折桥村感恩路打造成了折桥镇农家乐示范巷,还成立了折桥镇农家乐产业协会,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折桥湾”商标。 “下一步,我们将在农家乐集中的街道完善基础设施,突出民族特色,重点打造折塔路沿线一批富有东乡族特色的农家院,并运用电商平台宣传推介农家院特色小吃,发展特色民宿产业,让‘折桥湾’乡村旅游品牌更加响亮。”张文林说。 注重教育,播撒民族团结的“金种子” “我们的家乡和政是一个美丽的小县城,这里居住着汉、回、东乡、蒙古等民族,大家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一心。” “56个民族,就像56朵美丽的鲜花;56个民族团结一心,才会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 在和政县西关小学,一句句稚嫩而又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孩子们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在和政县西关小学,学生们正在上民俗体验课,学跳竹竿舞。 “对于民族地区的学校而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更是在他们心中播撒下民族团结的‘金种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和政县西关小学副校长邓文瑜的话掷地有声。 西关小学现有37个教学班级,共名学生,其中回族、东乡族学生占比达53%。 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校园里,无论是教学楼前的电子屏、宣传展板,还是张贴在教室里的手抄报、班级板报,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共同团结奋斗,一起学习进步”的浓厚氛围。 多年来,西关小学以德育课为主阵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并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关键节点开展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六年级学生杨紫,有一个非常要好的东乡族朋友马琪。尽管两人不在同一个班级,却经常一起学习、玩耍。“遇到开心的事,我们会分享欢乐;遇到难过的事,我们会互相安慰。”杨紫说,在她们的带动下,两个家庭也频繁地走动起来。 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我们鼓励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民族知识讲给父母听,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举办的相关活动中。”邓文瑜说,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积极巩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 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举办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趣味十足的民族文化宣传活动,部分学生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少先队还利用校园广播站发出“民族团结一家亲”倡议书,号召全体师生、家长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各民族的了解,学校精心编写了民族团结教育校本教材。其中,既介绍了当地主要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讲解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回族教师石学军是六年级(6)班的班主任,同时也是德育课老师,他经常鼓励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他看来,在学生身心成长的黄金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带来的好处,就能让一颗颗充满希望的“金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即将离开校园时,记者看到一些学生正在上民俗体验课,学跳竹竿舞、锅庄舞……这些润物无声的教育,让各族学生在活动中增进了了解,建立了友谊。此时,记者在学校民族团结陈列室看到的一段话涌上心头,那是一位学生在首届“携手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一家亲”征文比赛中写的:“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大家庭里,我们各民族同学都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团结进取。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牵手同行。” 培育经济增长点,巧手雕出幸福生活 一花一世界,一砖一乾坤。砖雕技艺师郭存子戴着口罩,手中的刻刀在工作台前的一块青砖上自由“驰骋”。旁边的图纸显示,他要在青砖上雕刻出一朵牡丹花。 临夏砖雕历史悠久,被广泛用于民居等建筑装饰上。年,临夏砖雕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砖雕产业涉及设计、雕刻、运输、安装等多个环节,可吸纳大量劳动力。近年来,临夏州通过发展砖雕产业,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经过学习,郭存子成长为一名临夏砖雕技艺师。 “我工作了两年多,每个月能有四五千元收入。”郭存子对记者说,砖雕这项非遗技艺需要有人来传承,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相信自己能做好。 郭存子以前在建筑工地务工,但随着年龄增长,他有些力不从心。两年前,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到郭存子所在的村庄招聘雕刻师和学徒,郭存子报了名,心想一定要学出样子。 ▲寓意吉祥的临夏砖雕。 临夏县是临夏砖雕主产地。年,为了把砖雕产业培育成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地政府从砖雕技艺传承保护、传统工艺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大对砖雕产业的培育力度,创办了几家砖雕公司。公司运营后,生产的砖雕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砖雕图案的需求也日益多样,这对砖雕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3月,在临夏州文化和扶贫部门的支持下,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开设了“非遗+扶贫”砖雕产业人才培训班,邀请兰州、西安等地美术院校的专家从理论、构图、美工等角度对雕刻人员开展培训,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开辟了依靠技能实现脱贫致富的渠道。 目前,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共有30多名雕刻师,其中像郭存子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人。 “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经理王英乾说,下一步,公司将建设砖雕博物馆、砖雕艺术馆等专题博物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据介绍,通过政策指引和人才帮扶等措施,临夏州共培育了砖雕生产龙头企业4家、砖雕作坊14家,确定了一批砖雕技艺传承人和工艺大师,促进了砖雕文化传承创新和砖雕产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临夏州砖雕产业年产值近5亿元。产品不仅销往甘肃各地,还走进了内地市场。全州砖雕产业直接从业人员1万多人,间接带动5万人就业,一大批像郭存子一样的贫困户成功走上了致富路。 END 来源:中国民族报 共青团临夏州委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癜风医院好嘛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