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得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108/4513569.html 一个人一生中有两件大事,即出生和结婚。婚姻对每个成年人来讲,都是一次盛大而难忘的庆典。让我们带您走进临夏,看看这里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婚俗,这里究竟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婚礼习俗,让我们一同分享他们的甜蜜与快乐吧! 迎亲队伍 迎亲 念“尼卡哈” 抢核桃、枣 送亲 迎亲 清真传统宴席 回族婚俗:在婚姻习俗上,临夏的回族一般只在伊斯兰教内通婚,也允许回族男子娶非穆斯林女子为妻,但女子必须皈信伊斯兰教。 回族的婚俗有许多程序,首先是提亲。当男青年相中某一女子后,或男女双方经过一段了解达到两情相悦时,由男方聘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提亲时要带茶叶、冰糖、桂圆、羊肉四色礼,以示对女方的诚心。如果女方家满意,就会高高兴兴地收下礼物,否则,会婉言拒绝,由媒人退回礼物。当女方同意男女青年双方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了解和接触待双方愿意结为百年之好时,男方就会主动提出“定亲”,就是临夏人的“送订茶”。 送“订茶”时讲究男方要送羊肉、冰糖、衣料及化妆品,女方宰鸡煮羊肉款待男方来宾,并回赠衣料、鞋袜等,同时确定送“大礼”的日期。 送大礼的日子定在结婚前不久,女方提出所要彩礼、聘金的数目,由媒人出面协商,双方家长达成共识,置办结婚礼品。一般男方除家用电器、自行车、手表、金银首饰等物品外,还要为女方添置若干套成衣、布料及化妆品,并且给女方一定数目的聘金。 回族人讲究礼数、注重体面,子女的婚事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被视为头等大事。一旦他们到了婚嫁年龄,父母就会托人说媒。而生活在现代的回族男女青年,则更多地希望通过自由恋爱找到自己的人生伴侣。即便是如此,条件成熟后,父母亲最终仍会回到“媒妁之言”的老路子上去,按老规矩请媒人提亲、订婚,举办传统而又热闹的婚礼——念“尼卡哈”。 “尼卡哈”(Nikah)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结婚。念“尼卡哈”是指请阿訇考核男女双方婚姻成立的条件,并确认婚姻成立,即念伊札布(Ijab)。临夏穆斯林婚姻成立的条件除了结婚登记外,最重要的就是念“尼卡哈”。“尼卡哈”的第一项是阿訇宣讲结婚的意义,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权利和义务。不知根底的结婚双方,阿訇还要考查其是否为穆斯林,就是请双方念“清真言”和“作证言”。第二项是请双方父亲介绍自己孩子的经名,俗称家名,即阿拉伯语名字,并确认婚姻双方是自愿的,不是被迫的,同时也是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的。阿訇请新娘父亲大声说:我的女儿今日将嫁给某某,然后由阿訇问小伙子是否愿意,是否从今以后好好工作养活妻子,新郎也要大声回答是,并点头。表示他从此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第三项,阿訇要确认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是否到位,然后由阿訇讲讲“哈嘎比”钱。这是新郎要给新娘的钱,将会作为新娘的私房钱持有,未经女方许可,新郎不可支配。此时会由女方的父亲提出具体数额,而由新郎父亲回答是否愿意接受,据说,念出来的数字越大越好。一般情况下,对于自愿结婚的双方,“哈嘎比”钱是象征性的,新娘大多不要,但新郎必须要得到新娘的同意。第四项,阿訇念证婚词,请求真主承认这一对青年的婚姻,并为他们赐福,然后众人随同阿訇为新人祈福、接“阿米乃”。最后,由阿訇把眼前的核桃和枣抛撒于空中,参加婚礼的人争着去抢,核桃代表生儿子,红枣代表生女儿。至此,“尼卡哈”仪式结束。新郎趁乱逃回,准备相关迎亲事宜,送亲队伍将新娘送到男方家。新娘进新房后移去覆面盖头后,新郎新娘走出新房向来宾及众亲友们致谢。男方家大摆筵席,招待宾朋。 回族的婚礼上最特别的要数“闹公公”的插曲。筵席期间,那些调皮的中青年男客们偷偷商量后,将男方的父亲抓住当众在其脸上用锅灰、油彩等涂得“色彩斑斓”,以此来逗乐和打趣,而新郎的父亲则不得生气发怒,听凭众人如此这般“折腾”,为热闹的传统婚礼增添了几份“喜剧”效果。回族婚礼上也有唱“宴席曲”的,每当夜幕降临时,由能歌善演的唱把式们在院子里边歌边舞,将喜庆热闹的回族婚礼一次次地推向高潮…… 东乡族婚俗:东乡族过去实行早婚,儿女们到了七八岁时,父母就替他们开始张罗订婚。女子到了十三四岁,男子到了十四五岁时便已结婚了。但现在,早婚这种现象已十分罕见。 东乡族的婚俗分为相亲、送订茶、送大礼和举行婚宴等四大部分。 男女青年到了婚配年龄,如男方相中了某家的女子,必须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而女方父母在征得闺女同意后,则接受男方家的礼品,说明这一婚事已基本成立。 订茶一般是“四色礼”,及衣物、化妆品。之后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送彩礼。男方要给女方送钱、衣物、首饰等彩礼。彩礼的数量视男方家庭条件而定。 东乡族结婚前四五天,要给女方家送“开剪”礼即大素盘10个,活羊只,俗称“尼卡哈”羊。结婚时,先请阿訇念“尼卡哈”,经阿訇证婚后,这门婚姻才算被正式承认。念完后,要散发核桃、红枣及喜庆零钱给到场的男女老少,留下少部分装进新娘的兜兜,带到婆家,让听窗打趣的姑嫂们分享甜蜜的喜悦。“尼卡哈”仪式后,女方摆上宴席款待宾客,东乡人称“上马汤”。吃罢饭后临出门前,新郎要到厨房向厨师致谢,并要悄悄地“愉”走一件厨房的用具,比如筷子一类的,象征将新娘的茶饭锅灶手艺“偷”过来了。当“上马汤”席散时,男、女双方长者对新人们说:“高比”(即祝词)。离开女家时,东乡族有追打新郎的习俗,新郎设法逃离而不还手。沿途亲朋们设下面食、肉食及茶点为娶亲的队伍接风,同时给新郎和伴郎披红。 东乡族也有哭婚的习俗,新娘离开娘家时要放声痛哭,意即舍不得离开养育她十几年的父母亲人们。 东乡族婚俗中,“砸枕头”更是新婚之夜的又一高潮。当晚,全村人都来闹新房。伴娘及其他女客们在炕上紧紧地护围着新娘,而男客们则千方百计地寻找缝隙,摔枕头砸向新娘。新房中,不时有小伙子冲到炕上,女客们推下来,这样你推我搡,好不热闹。直到守护的妇女们防不胜防,羞怯的新娘被枕头砸急了,便让新郎揭去面纱站在炕中让男人们一睹芳容,这样大伙才说说笑笑地一欢而散。 保安族婚俗:保安族婚礼包括说亲定亲、择日、娶亲、送亲、重席和回门等过程。若男子看上某家姑娘,父母同意后将委托媒人到女方家试探。试探时媒人会带上两包挂面,若女方家长对婚事赞同,则收下挂面,反之,事后将退回挂面。此次试探称为“定心”也叫定亲。现在媒人可直接征询女方家长意见,不一定要带挂面。定亲后,过一段时间,再请媒人带上几位至亲,拿上茯茶一块、“四色”礼品一份、衣料一块,送女方家正式定亲。此次上门称为“定茶”。女方若接受“定茶”就意味着认亲。认亲后至正式结婚的这段时间,男方每逢喜庆节日或新年丰收之际,都要给女方家送礼。再过些时候,男方又去送小礼。给姑娘送去一盒胭脂、一盒银粉、一对耳坠、一把头绳、两件衣料,两块茯茶。最后是送彩礼即大礼。经双方切磋商定适宜的彩礼数目后,由男方媒人及本家兄弟三至四人,带着彩礼送给女方。 保安族对结婚日期的选择是比较慎重的。吉日大多选在星期四或星期五(即伊斯兰教“主麻”日前一天或“主麻”日)。吉日选定后,要在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各请阿訇念“讨白”。 出嫁前夜,新娘请来本村要好的女伙伴陪夜。姑娘们叙述同伴们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友情,并在闺房中唱歌跳舞讲故事,陪伴她度过娘家的最后一晚,让新人记住姑娘时代的美好岁月。娶亲当日,男方从家族和亲朋中选派男客组成十多人的娶亲队伍和新郎一道在媒人的引领下前去迎亲,到达女方家,媒人领着新郎和伴郎给新娘的家长和家族中的长辈道:“赛俩目”。让进男客后女方女亲属们在大门口横放一条板凳,放两只大碗,盛满肉汤并放几粒炭渣让女宾喝,若不喝则交过门钱,男方女宾来时带有零钱,给女方阻门者缴过门钱。请来的阿訇和新娘家长坐在炕上,新郎和伴郎跪在炕沿下,新娘则藏在另一间屋子里。这时,新娘父亲直呼新郎的经名,正式宣布将女儿许配给新郎。如说:“阿卜都,我的阿西亚聘给你了”。新郎忙答:“我承领”。接着阿訇念“尼卡哈”(《古兰经》中关于证婚的章节)。念完,还需考问新郎伊斯兰教义等常识。新郎答完,阿訇要代女方向男方要一定数额的“纳聘金”,由女方独自支配。继而把新郎家带来的二盘红枣、核桃撒向院子,大人小孩纷纷争抢,气氛非常热烈。撒核桃是以其谐音“和头”,表示和睦相处、白头到老的祝愿;红枣则象征早生贵子。接着,女方的亲朋和村上的年轻人拥进房内,向娶亲的客人索要规程钱,若不能满足要求时,小伙子们便会一拥而上,用棉花或羊毛沾上锅底灰,将娶亲人的脸涂成大花脸,有时乘机“踢”上几脚,“推打”几下,娶亲的人虽遭此“劫难”,脸上还得表现出高高兴兴…… 送亲时,新娘家族中年龄较大的妇女,左手扶新娘,右手托一只盘子,里面盛着五色粮食(麦、豆、玉米、青稞、小米),以示女儿娘家五谷丰登,报答养育之恩,把幸福留给亲人们。出了家门,新娘盖上鲜艳的纱巾,身上披一条红毯子,在送亲队伍的前呼后拥下,一道去新郎家。 距新郎家不远的地方,村里的小伙子们专门等候,待送亲队伍一到,他们便一哄而上,燃放鞭炮,阻挡新娘入门。这时新娘的兄长或其他亲戚,要想法将新娘抱进新郎家的大门。在经过了一番如此的嬉闹后,新娘便被抱送进洞房。 “亮嫁妆”也是重要的婚俗仪式。送亲人将嫁妆“抬鞋”摆在院中,展示新娘的针线活,后逐个分给新郎家人。男方象征性地给些“抬鞋”钱。婚礼第二天,男方继续设宴,并由男方长辈出面给新娘的母亲“抬钱”。新娘母亲只象征性拿一些。第三天是婚礼的最后一天。男方的姐姐、嫂嫂等陪同两位新人去女方家“回门”。新娘到新郎家以后,一般三天不吃男方家的饭,娘家送饭,表示父母对女儿的关爱。 撒拉族婚俗:“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这是在撒拉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撒拉人以做媒为荣。撒拉族婚俗一般分为说亲、行聘、婚礼三个阶段。当男方看中谁家的女子后,先邀请媒人说亲。媒人大多是男女双方熟悉的亲朋好友。媒人到女方家后,说明来意,并将男方的两块茯茶、一对大耳环送给女方。茶叶是送给父母的,耳环是送给姑娘的。女方如同意这门亲事,就会收下礼品,并将茯茶分赠给亲友,称为“定茶”。当日,女方家请来亲戚叔伯与媒人们一起吃“油搅团”,表示婚事已定。几天后,媒人再次去女方家,送去一条头巾和一件衣料,如女方收下,表示这门婚事正式成立,称之为“定亲”。定亲后,男方要给女方送聘礼,叫“行聘”。聘礼包括送给女方的聘金和衣服,女方家也要给未来的女婿回送衣料和鞋袜。行聘后,男女两家即可商定婚期,操办婚礼。 撒拉族的婚礼通常选择在隆冬时节举行,一则因为此时粮油充足,肉肥价廉,二则农闲时节便于团圆。娶亲当天,新郎及男亲到女方门口时,新郎及男亲都不准进家门,而是坐在门外的场院里,由女方先用油香、茶点招待。饭后请到女方叔伯家。女方准备宴席招待,宴席仍在门外进行。席前先由阿訇诵“尼卡哈”证婚。诵毕,将一盘红枣、核桃、糖果撒向众人。 娶亲时,新娘在两名至亲长辈搀扶下,哭着慢慢退出大门,意味着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对亲人的恋恋不舍。然后,在门前的场院里绕走三圈,徐徐撒完一把粮食,象征家中五谷丰登,到婆家生根发芽。然后戴上面纱,由至亲中的两名已婚妇女陪伴,在众多亲朋簇拥下,浩浩荡荡地前往婆家。这时,女方村里先嫁到男方村庄的妇女们,端出一盘盘香喷喷的油拌食品在村外热情迎候,并通风报信,密告本村的“挤门”情况。 此刻,村里的小伙们一个个挽袖露臂,在新郎家的大门口准备“挤门”——阻拦新娘入门。送亲者认为,这是新娘一生中最宝贵的吉庆日子,应该是足不沾尘,由长辈直接抱送入洞房;而迎亲者则认为这样会显得新娘太高贵,有损于新郎身份,日后难以驾驭,硬要她下来步行,于是你冲我堵、互不相让地进行一番“吵闹争执”,基至有时“大打出手”地“格斗”起来,这无疑增添了婚礼的乐趣。 就餐前,由新娘的一位长辈说嘱托之言,嘱托亲家对新娘加以爱护,祝愿新郎新娘相亲相爱。说罢,便用筷子揭开新娘的面纱,这双象征着吉祥幸福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费收回。餐后,妯娌们端来一盆净水,前来索取喜钱。她们用筷子搅动盆里的水,让新娘把钱币丢在水中,象征婆家清白如水,祝愿新娘在婆家扎根结果。 这时,村里的年轻人又纷纷把新郎的父兄及阿舅“抓”来,满脸涂上锅灰、扣上一顶破草帽或眼挂空心萝卜镜,直到拿上一份喜钱后方才罢休。有条件的撒拉族人家在婚礼之夜请人表演传统的“骆驼戏”,唱“宴席曲”,为热闹婚礼再次助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xiazx.com/lxsrk/57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