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甘肃日报社“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名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在临夏州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启动,随后几天,采访团分赴我州各县(市)开展了集中采访,实地探访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扶贫车间、特色产业等典型和特色亮点,细看了我州新发展、大变革,倾听当地干部群众讲述团结奋斗、脱贫致富的精彩故事。今天,《甘肃日报》又专版刊发了采访团的报道。 康乐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 康乐县景古镇景古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盛学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睿君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薛巍敏 “来,快进屋坐,看看我的新家,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1月16日,记者在康乐县景古镇景古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见到70岁老人郭启全时,他难掩脸上的兴奋。 郭启全原来的老宅位于古景镇牟家沟村,建于上世纪70年代,地处大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那时候想去一趟镇子都很费劲,家里人生病就医更是大麻烦。”他说。 不仅如此,郭启全住了40多年的土坯房因年久失修,每逢雨雪天气,家里就会四处漏水。更令他难肠的是,闭塞的交通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家四口人只能靠“一亩三分地”艰难过活。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年,康乐县投入万元建设的景古镇景古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始吸纳周边闭塞落后山区群众,三年来共吸收户人。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县发改局委托设计公司对安置区的整体布局、房屋建筑风格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住宅工程全部由搬迁群众依据施工图自己建设。”康乐县景古镇党委书记白仲民告诉记者,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当地政府确定每户宅基地占地面积0.43亩,并按照家庭人口的数量,确定房屋建筑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让每一个村民感受到搬迁过程中的公平公正。 “要让群众在新房住得放心安心。”白仲民介绍说,安置点还建设堤防治理、自来水、电力入户、道路硬化等配套工程,让村民变“市民”。 “挪穷窝”是为了“斩穷根”。为此,集中安置点还建起中药材交易市场、集中养殖小区等后续产业扶持设施。 在安置点的中药材种植林下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捆扎黄芪的村民陈芳,在这里,她每个月可以增加元左右的收入。 “以前住在山上,只能靠种地为生,每年只有几千元收入,因为家里还有老人孩子,自己也没办法出去打工。”在陈芳看来,搬迁不仅仅带来生活环境上的改变,也切切实实增加了家庭收入。 合作社负责人线维昱告诉记者,合作社招的员工全是精准扶贫户,“农忙时去地里干活,农闲时就来这里分拣药材,既耽误不了家中农事,也可以额外增加收入,而在以前,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据了解,康乐县还建设了八松乡魏寨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八丹乡线家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多个易地搬迁工程,不但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的住房、行路、吃水、上学难等问题,更实实在在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石山光伏发电照亮山村扶贫路1月16日,积石山县中咀岭乡庙岭村光伏发电站工作人员在清扫光伏板上的积雪。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郁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1月15日清晨,踩着厚厚的积雪,记者来到了积石山县中咀岭乡庙岭村。小山村依山傍水,山林静谧,溪水潺潺,风景优美。 然而,庙岭村却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这里地处高寒阴湿的二阴山区,全村亩土地没有一亩是水浇地,人均占地面积不足一亩。年,全村户中有户被定为建档立卡户。 “起早贪黑种土豆,好的年份一亩也只能收入元。”村支书马孝仁感叹道,贫穷的生活迫使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子“空壳化”严重。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积石山县全力以赴为贫困群众“谋出路”。劳动力不足的贫困家庭,村里派人进行养殖技术培训,鼓励他们搞养殖;年轻的劳动力想要出门打工,村里通过劳务输出项目为他们联系更好的工作;老人和妇女出不了门,政府就在家门口为他们建起了扶贫车间……几年下来,庙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底,全村只剩下69户未脱贫。 如何帮庙岭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拓宽致富的路子?年6月,依托国家光伏电力扶贫政策,积石山县决定,将利润高、风险小、收益时间长的光伏扶贫项目作为突破口。 经过省电力设计院专家实地考察,一座装机容量千瓦的光伏电厂项目选址在了庙岭村。 节能环保、收益稳定、不占用耕地就能创造利润……积石山想要发展光伏发电的思路与结对帮扶的厦门市海沧区一拍即合。 有国家政策、有帮扶兄弟、有各级配套资金,发电站的资金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占地30亩的集中式光伏发电厂迅速建成,庙岭村的荒地上,“长”出一大片闪闪发亮的太阳能光伏板。 “去年12月正式并网,截至今天,已经累计发电5.7万度。”1月15日,积石山县发改局副局长李宝玉说,按扶贫电价每度0.75元计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片太阳能发电板已经累计产生效益4.2万元。 朝阳下,太阳能光伏板上的积雪缓缓消融。这片黑白相间的“新玩意儿”成了山谷里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这个东西太神奇,对着太阳就能变出钱来。”66岁的贫困户马国禄正在清扫光伏板上的积雪。上个月,他被发电站聘为管理员,每月工资元。 “政府把‘宝贝’送到了家门口,我们没理由不珍惜。”马国禄的家离发电站只有10分钟的步程,即便如此,他都不愿回家暖暖和和地待着,刮风扫土、下雪扫雪、检查电板、巡视围栏……老汉一天到晚几乎都在电站里忙活。 村里引来这样“赚钱”的项目,高兴的不只马国禄,电站流转土地、发电的大部分收益,都将用于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每户每年最少可以从电站收入元,村集体也将有每年5万元的收入用于改善村子基础设施和扶贫,“只要电站正常运行,庙岭村就不愁脱贫。”马孝仁说。 “这么大的场地只要一个人看管,晴天一天就能产生多度电。”说话间,李宝玉特意点开手机上的APP,发电量、机组状态、收益统计一目了然,“你看,短短两个月时间,我们的电站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7吨,相当于在山上栽下91棵树。” 光伏扶贫,正给积石山打赢脱贫攻坚战送来温暖的“动力”。 东乡羊倌马乃“变身记”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 1月14日,冬日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照在东乡县那勒寺镇的群山上,一个壮实的蓝色身影便已经在伊东羊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良种肉羊繁育场里忙碌起来。 随着呼吸的韵律,一团团白色雾气在身边缓缓升起。雾气中,赫然一个充满青春朝气的青年脸庞时隐时现。 31岁的马乃是那勒寺镇杨家沟村村民。从小生活在一个群山环绕、干旱缺水的小村里,“饿不死,活不好”是马乃对童年唯一的印象。 所幸他的父亲一边种地,一边养羊,硬是扛起了这个家,让一家人勉强混个饭饱。 “没钱。一天书都没念过。”18岁那年,马乃正式接过了父亲的羊鞭,跟着父亲一起养羊。 日头东升西落,父子俩起早贪黑,家里的羊养到了只,家里的日子也有所改善。 不料,好日子还没盼来,苦难毫无征兆地悄然而至。年,父亲检查患了肝病。突如其来的疾病,让马乃家返了贫。 马乃心里明白:有一种责任,叫做养家糊口。 种地、在周边打零工、给别人家帮工……马乃手上的茧子一层盖过一层,家里的日子却丝毫没有起色。 一晃眼,贫困户马乃已经在村里“穷出了名”。亲戚躲他,朋友避他,就在马乃最无助的时候,脱贫攻坚的号角在东乡乡间响起。 帮扶干部第一时间找到了马乃,劝他种植青贮玉米。听说能挣钱,马乃毫不犹豫地种了。 为了加快脱贫攻坚的步伐,东乡县不断为大山里的贫困户们谋生计:东乡县肉羊产业基础稳固,肉羊产业群众认可度高,为什么不能在当地搞种羊繁殖? 县里的脱贫思路和有远见的企业不谋而合。去年夏天,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在那勒寺镇南门村投资建起了伊东羊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建了良种肉羊繁殖场。 占地亩的厂区,5幢现代化的羊舍整齐排列,多只优质种羊叫个不停……当马乃第一次进入繁殖场出售自家的青贮玉米时,一下子就被这里的景象“迷住了”。 繁殖场负责人张茹涛清楚地记得,第一面见到马乃,就被他那种渴盼的眼神打动,决定让他到公司来干。短短半年多时间里,这个羊倌马乃“华丽变身”为场里的技术骨干。 “为了打造滴灌到户的投资收益扶贫模式,我们给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家赠送1公3母4只羊,让他们在家养殖,生育的羊羔我们高出市场价回收。”张茹涛介绍说,只有激发大伙儿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帮扶的带动作用。目前,伊东羊业已经为当地1多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种羊余只。 上个月,马乃的工资拿了3多元,如果今年繁殖场的规模按计划扩大,他的工资还会大幅上涨。繁殖场里,和他一样的贫困户还有8个。 每一户贫困户家里都有不尽相同的困难故事。可在脱贫攻坚如火如荼的今天,像马乃这样的贫困户们的命运,再一次遇到转机:他们的养殖经验越来越丰富,扶贫政策越来越多,幸福美好的明天正在不远的前头。 永靖电子商务抢占市场主阵地1月16日,工作人员在永靖县电商创业孵化园记录整理资料。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1月16日,永靖黄河农谷扶贫开发公司员工对新鲜百合分级精选分装。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子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满福 1月16日一大早,永靖县陈井镇秀灵村三社农民柳井泉把自家种的公斤党参,拉到县城的电商创业孵化园,希望借助这里的销售平台卖出去。接待他的孵化园工作人员对这些高品质药材打包处理后,鼓励老柳今年再多种些药材,园区愿搭把手把货卖出去,而且争取卖个好价钱。 位于县城繁华地段的永靖县电商创业孵化园,是这片地段最忙的单位,从早晨一开门,人流就没断过。 走进这个总面积平方米的孵化园,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工作人员有序而匆忙的身影,给人一种身居大城市科技园区的感觉。一楼大厅,是展示体验厅,这里几乎囊括了当地最有名的名优特农产品。“之”字形的展示柜中,还给部分电商企业、农民合作社、省内外电商合作伙伴留出了展示空间。 踏步二楼,就是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商务洽谈区、15间孵化室以及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工作室。在二楼显眼位置,电子大屏上不停切换着陈井百合基地、盐锅峡苹果基地的气象传感数据。负责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追溯建设的兰州云燊尚行网络公司工作人员孔丽丽,给客商详细介绍着农产品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她说,只要拿出手机扫一扫溯源码,每个产品的产地、形态、品质等信息,就能轻松掌握。 “以往农民是大包小包到处跑,还卖不上个好价钱。现在通过互联网,通过这个专业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多了,农民的收益自然也高了。”孵化园区负责企业对接服务的工作人员豆栓刚举了个例子:去年通过这里的电商平台,共为岘塬镇刘家村刘世勤销售冬果梨公斤,给他返还元。 在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永靖县积极行动,提早介入电商,先后创办了西域金都、北纬三十六度、千发源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带动了全县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创业热情。年永靖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他们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基础配套、协会引领、试点示范、分步推进”的思路,立足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与电商精准扶贫结合,探索出了“互联网+旅游+农业”的电商发展新模式。 年10月18日,永靖县电商创业孵化园揭牌开园。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孵化园已入驻企业31家。在园区的引领带动下,永靖县还在17个乡镇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及75个电子商务服务点,开展各类培训余人次。目前,永靖县开设的个人和企业网店超过家,网络订单已成了该县商务流通领域的新潮流。 据永靖县提供的数据: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万元,其中“双十一”“双十二”销售额均突破80万元,与年同期相比增长率双双超过42%。 来源:甘肃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xiazx.com/lxsrk/73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