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作者简介:丁光明,甘肃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从事大学理论力学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十年,从政二十八年。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工作。曾获甘肃省社科成果二等奖,引智先进个人等多项奖励。翻译联合国科教文资料作为全国培训教材,撰写多篇教育类文章论著,出版出国教育考察随想录多部。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赋诗诵读。曾进入中华诵全国总决赛社会人员组前六名,获三等奖。

临夏发展的文化思考与定位

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丁光明年4月25日

年3月31日至4月1日,我以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的身份,应临夏市相关部门的邀请,参加了省社科联组织的考察活动。主要参观了正在兴建的临夏八坊十三街,临夏市博物馆,临夏牛乐园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我写文章表达我的想法和情感的愿望。

我在甘肃省教育厅任职28年期间,曾百余次到过临夏,主要因公,偶尔因私。最主要的两次活动是,年的"两基"验收和三甲集陈家村的"双联"。多年来,临夏给外界的印象,主要是二个符号,一个是以回族为主要民族的民族地区,其次是资源贫乏,发展滞后。这也是我的认知。但令我不解的是,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域不辽阔的西部民族地区,为什么曾经有过重要历史地位。曾经是古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古称狄道,亦称枹罕,产生过一些杰出人物。临夏的回族,在清末,民国时期曾经十分强悍,以不足甘肃人口百分之九的人数,左右甘肃,青海,宁夏局势近百年,乃至影响全国的局势,这其中一定有其文化、历史和民族渊源,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这次考察,我看到了临夏市一种强劲的发展势头。我的感受是方向对头,措施得力,前景美好。临夏的发展,也让我的疑惑,找到了初步的答案。

党的十九大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强调党的领导,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民族团结。党向全世界做出光荣承诺,通过全面发展和精准扶贫,到年,全面实现小康,年进入全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十分令人振奋的宏伟目标。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临夏要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实现全面繁荣的伟大梦想,必须政治成熟,文化自信,民族团结,思路开阔,措施得力。要大打文化牌,善打民族牌。从中华历史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寻找正确和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从善于经营,敢想敢干,吃苦耐劳,善于饲饮等方面体现民族特色。政治正确方面,有党中央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不会偏差,我主要从文化,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做足文化文章,重拾文化自信

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中原农区与西部牧区的结合部。早在秦汉时期没县置州,古称枹罕,后改河州,导河。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唐蕃古道重镇,茶马互市中心,素有西部"旱马头"的美誉,是黄河流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临夏历史悠久,早在1.5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上古时期,相传大禹导河治水始自临夏积石。春秋时期,这里为羌、戎之地。战国未属古雍州之域。(雍州,一般是指现在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区)汉时置枹罕县,属陇西郡。

中华文明史,一般认为自"夏"开始。大禹治水的传说,曾有文献都指出发生中原,陕西,甘肃东部。发生大禹治水传说的地区被史学家称之为华夏。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的发祥地,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统称为华族,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民族。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发生的主要事件是大禹治水。如果大禹治水始自临夏积石的传说属实,也就能够推断出,临夏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和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但就地理位置而言,临夏远离中原,处于与西域连接的边疆地带,东有大山的屏障,西临甘南大草原,似乎与中原一带华夏文明相距甚远,如何能成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呢?这个问题似乎能在临夏博物馆找到答案。

临夏博物馆收集陈列了上万件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陶器,这些陶器散见在临夏8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在博物馆的收藏,只是冰山的一角。它们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临夏悠久的历史,重现着距今约至年前,先民们热火朝天制陶的情景。新石器时代陶器之所以盛行,是因为陶器是当时人们用于盛水,储粮,盛饭乃至装饰祭祀的实用器皿。陶器的盛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在铁器,铜器尚未出现之前,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应该是是比较早的进入了文明状态,高于其它地区的。因此在这一地区,出现华夏文明曙光和大禹治水的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铁器的发明,陶器做为日常用品,有易碎,笨重,不够美观,制作困难等缺点,自公前年后,它的实用性逐渐被铁器,铜器,瓷器或其它更方便实用的器皿所取代,陶器就不再盛行了。至公元前年之后,古陶器出土的数量远小于公元前至年间。随着陶器作用的逐步降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东部地区文明的崛起,临夏不再是文明高速发展的地区,逐渐失去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地位。尽管"夏"之后,临夏做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的地位逐步被其它地区取代,但丝毫不能减弱其文明曙光的光芒。陶器中出现的水文,符号,色彩,器形,制作技艺等元素,是当时人们生产技艺,审美情趣,生活状态甚至记事方法,文字萌芽的真实反映和实物记载。这些记载,如果有更权威的声音,加以挖掘整理,权威解读,能够获得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广泛认可的话,将会进一步确认临夏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地位,中华五千年甚至更久远的文明史将会被进一步确认,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随着时间推移,王朝更叠,中原内地,东南沿海的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也随之东移。临夏虽然失去了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的地位,临夏伊斯兰教兴盛,但与中华主流文化交流触合从未有停止过,临夏处处都可找到中华主流文化的鲜明的印记。

座落在市中心的清真大寺,亭台楼榭式结构布局,中国古典皇宫式建筑风格,充盈了中原文化,中华文明的元素,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典型。同样,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及与伊斯兰教的交融传承在回族家居建筑中也有很巧妙的体现。临夏著名建筑,"东公馆"和"蝴蝶楼",建筑风格完全是中国宫庭建筑的样式,照壁,楹联等,与中原的汉文化是完全吻合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亭院照壁上的暗八仙,将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的故事,用砖雕的方式永久的保留在院落,以祈求仙人的庇佑。在表现形式,为了符合伊斯兰教不崇拜偶像的教规,用八仙葫芦,铁捌等典型物品代替人物形象,即符合教法,又寓意深刻。中华文华的元素,俯拾皆是。临夏著名的八坊十三街,与四川的“宽窄巷子”几无二致。

笔者认为,利用好,开发好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要做足做好文化文章,是实现临夏高速发展的重要的切入点。地方政府可考虑设立高额彩陶艺术研究基金,在全世界招聘顶级权威团队开展研究工作,通过权威的成果发布,确认临夏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历史地位,向世人展示文明肇启,文化临夏的形象。

二、做好民族文章,坚持特色发展

从本质上讲,中国的回族是一个“外来文化”的混血民族,阿拉伯是来源之一。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外来穆斯林汉化的产物,而不是汉族伊斯兰化的产物。为了宗教活动的便利,临夏等地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这些阿拉伯语主要是回族千年传承的民族文化符号,而非阿拉伯文化入侵的产物。人类文明形成之后,居住在临夏的主要是羌,狄,戎。由于临夏在唐代扮演了西部丝绸之路贸易重地的重要角色,伊斯兰教也伴随着阿拉伯商人和传教士等人的步伐,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了临夏。历史上的回族,以唐代和宋代为“侨民”或“先民”时期,十三世纪初又有大量西亚、中亚人随元军东迁,来到中国后,一般从事经商、工匠、官吏、学者、军匠、炮手、士兵等职,这些外来者通过和中国境内土著民族通婚,从而于元末明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历史上,回族曾称做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回回、回民等,不同时期对来华回族先民或回族有不同的称谓,其中“回回”一词使用的年代较长,“回回”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学者们多认为是该词本身应当是派生于“回纥”、“回鹘”的又一中文异写,是当时的汉人用来形容西北域外方向上,包括“畏吾儿”在内的人群。随着唐代波斯商人,宋代大量回回人在临夏经商,与当地人通婚,定居,繁衍生息,把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临夏文化地位下降,商贸之风日盛,伊斯兰教盛行,因而形成了以宋代"回回人"为主体的回族。

由于伊斯兰教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迅速的在临夏地区普及,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临夏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都信奉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普及胜于佛教等其它宗教,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以伊斯兰教为主的民族地区。

伊斯兰教为什么会以这样快的速度,而且在不同时期受到各方面挤压的情况下,得到迅速的传播呢?

著名文化学者易中天,在北大的演讲中,做了精彩的解读: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年的伊斯兰文明。伊斯兰文明的起点非常清楚就是公元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国,伊斯兰文明兴起虽然晚,但是一兴起,就势不可当,从公元点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国,到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和世界性文明,只用了短短的一百多年,现在可以来看一下公元年,就是怛罗斯战役前一年的阿拉伯帝国版图。一百多年,阿拉伯帝国就成为横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大帝国,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而且在公元年,蒙古人灭亡了阿拉伯帝国以后,伊斯兰文明没有停住自己的脚步,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在的伊斯兰文明圈,我们再比较一下现在的伊斯兰文明圈和当年的阿拉伯帝国,一目了然。伊斯兰文明为什么会这样强悍呢?一个根本的原因或者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是先立教后建国,先有伊斯兰教,然后才有阿拉伯帝国。也就是说对于伊斯兰文明来说,宗教和文明是同格起源,同步诞生,同位发展的。这是世界上的唯一。而且穆罕默德做到了一条,就是天上人间打成一片,伊斯兰这个词不但是宗教意识,是信仰体系还是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所有穆斯林都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在生活。能够事无巨细地管到这种程度的,历史上只有中国的儒家,但是儒家思想第一不与中华文明同步产生,第二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伊斯兰文明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皈依的手续极为简便,任何人要归伊斯兰教,只要诚心诚意地念一遍清真言和作证言就可以了,清真言的内容就是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使主使者。然后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那么你就是穆斯林,手续非常简便。但是在这种简便的手续背后,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文明的精神,文明的精神是伊斯兰文明具有世界性品格的重要原因,那么伊斯兰的精神是什么呢?至任至慈。阿拉伯语叫做拉赫曼、拉希姆。所有的清真寺都有一句话,奉至任至慈,真主的名义……有证据吗?有。比方说伊斯兰文明尊重生命,反对杀戮。"

"《古兰经》说得很清楚,对于侵略我们的敌人,应该奋起反抗,但不可以过分,不可以穷追不舍,不可以虐待敌人。事实上伊斯兰文明礼有一个词“吉哈德”,以前都翻译成圣战,这是不准确的,吉哈德是阿拉伯语,我这个也发不出阿拉伯语的声音来,只能用汉语说,它的本意是奋斗,用以伊斯兰文明的本意是为主道而奋斗,就是为真主而奋斗,为真主代表的真理而奋斗,不意味着战争。事实上在伊斯兰文明当中,为抵抗侵略而战叫小吉哈德,奉主命成为安拉喜悦的人,叫大吉哈德,大吉哈德就要仁慈,就要有爱心,就要尊重生命,就要关爱他人。因此伊斯兰文明就封斋的习俗,就是提醒每个穆斯林世界上还有人在挨饿,为了知道挨饿的人有多么痛苦,我们必须封斋,体验一下挨饿。而且穆斯林都必须缴纳天课,用于慈善,用于关心那些挨饿的人。"

由于伊斯兰教上述种种的特点,临夏人在忍受着频繁战乱之苦,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只有从伊斯兰教义中寻找他们的精神慰藉,找到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动力和奋斗目标。这可能是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主要原因。临夏在接纳伊斯兰教文化的同时,很好地继承和保留了华夏民族的文化传统。临夏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国花儿之乡”称号。“花儿”是最早起源于甘、宁、青一带少数民族的情歌,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誉。具有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唐代是产生诗歌的黄金时代。隋与唐代前期炳灵寺石窟出现的超前绝后的盛况,标志着河州文化的空前繁荣。已具雏形的花儿也同样得到较快的发展,为使唱词顺口易唱,人们逐步地使她押韵、格律化。比如与诗词歌赋等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牡丹是花儿的象征,在歌名、曲调名、唱词、衬句中是无所不在的,其地位的显赫和人们赞美的程度,已到了“牡丹崇拜”的地步。

由于有与中亚,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宗教传播,商品交流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临夏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从而造就了临夏人鲜明的性格特点。比如,善于经商、好客豪爽、性格刚烈、长于饲饮等。长期的民族血缘融合,使相当一部分临夏人特色明显。临夏的妇女多面容姣好,皮肤白暂,体态端庄,男生皆比较高大强壮,长相周正。这些都是临夏十分宝贵的社会资源,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多民族优势,做好民族特色这篇文章十分重要。要通过大力度的宣传,让外界认可,临夏不仅丰厚的人文地理文化,还有丰富多彩的"花儿"文化,博大精深的民族宗教文化。不仅有丰富多彩的美食,还有热情好客的俊男靓女。

三、讲好临夏故事,全面实现小康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毕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缺乏竞争力的民族。首先讲好文化故事,将临夏打造成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可考虑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聘请具有国际水准的团队,以大禹治水,劈积石山以凿通黄河出口,十过家门而不入故事,以马家窑文化的前世后生,以全境制陶的宏大场面,以恐龙的故乡,"花儿"的故乡等宏大历史画卷为题材,制作大型历史题材的情景剧,电视剧,电影等。大型情景剧可做为常态在临夏,兰州全国各地上演,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到临夏观光旅游。电视剧,电影等艺术形式,即可作为临夏的宣传名片,又可获得丰厚利润。

在做好文化文章的同时,统筹规划全境旅游资源,做好中长期规划,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复原当时的历史情景,历史丰貌,打造"八坊十三街","东公馆","化石博物馆"等一系列高水平的旅游景观。其次要讲好商贸故事,做足茶马互市,商贸重地文章。

要抓住"一带一路"和"新丝绸之路"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民众唱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民间的积极性。通过请进来,吸引大量的海内外官方和民间资本,参与到临夏当地的文化经济建;通过走出去,利用实体加互联网的方式将临夏的饮食卖到全中国,全世界。国内市场上,临夏已做出了一些成绩,且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在兰州、北京、上海等地的餐饮业,在大城市特别是西藏的劳务输出等。鉴于国内市场的竞争已十分激烈,但国际市场仍有很大空间的现实,临夏应利用地域,民族优势,尽早搭上中国“一带一路”“开放性经济”的快车,开拓国际市场,把触角伸向全世界。

一是中东市场,主要是宗教用品,食品,文化旅游。利用穆斯林群众对中东宗教圣地的向往,组织高层次的文化体验,商贸考察式旅游,可作为一种常态,错开重要的宗教节日,错峰进行,重点是文化体验,商贸考察,宗教体验,旅游观光。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利用临夏能工巧匠较多的优势,将临夏的砖雕,毛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产品,销往中东。可利用临夏人善于烹饪,善于经营的优势,把临夏特色食品,牛肉面,躁子面,手抓,馓子,油香,酿皮,通过所在国开餐馆,袋装保鲜食品出口等多种方式,输出到中东各国。同时将中东富有地域特色,又广受中国人欢迎的食品引入临夏,甘肃乃至全国。

二是中西亚市场。历史上,临夏就与中西亚有着商业和人员往来,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相同。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自然条件优良,水草丰美,地广人稀。土地,畜牧等资源十分丰富,但缺少劳力,技术资金。临夏可利用地域,劳力,资金优势,积极开拓中亚市场,通过开展贸易,开办农牧场,餐饮,皮毛加工等一系列方式,弥补临夏土地等资源不足,市场活力不足的劣势,开辟一片新天地。三是欧美乃至全世界市场。以在世界各国经营牛肉面为主打的牛肉面馆为龙头,将临夏的美食卖到全世界。同时,将临夏的手工艺品卖到全世界,将欧美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小商品引入到全中国。

要建设一个人文临夏,大美临夏,开放临夏,商贸临夏,核心是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是政府的责任。在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临夏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懂外语,懂商贸,懂经济,懂管理的人才为临夏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培养本土人才,提高劳动力素质,为临夏发展繁荣提供丰富高质量的人才供应。

参考书目临夏史话,马志勇主编(甘肃文化出版社)中国回族史[修订本]邱树森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网上资料《回族百科》

1

A

稿

1号文化网A版

推荐人简介:

◇陈玉福,国家一级作家,《西部人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代表;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获得者,其原创、编剧作品《热血军旗》获年十大优秀国产电视剧奖、年度国产电视剧选集第一名、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网址:







































中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inxiazx.com/lxsjt/3279.html

------分隔线----------------------------